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透过法西斯的堂皇“文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0:01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法西斯主义的历史说明,对各种话语,万勿仅据其“自我表白”便轻作判断,它的言词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是由谁掌握、又怎样被运用,一定要透过“文本”,看其实质,即对人类社会的实际影响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主义是影响最大的思潮之一。因此,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铁蹄才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横扫欧亚大陆。它们在对外穷兵黩武、对内专制独裁的时候,更需要一套强大、系统的理论为自己提供“背景支持”,以吸引、煽动民情或曰动员民众的力量。

  历史表明,法西斯话语曾经相当有效地“征服”了德国、日本的民众。

  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当时长驻西欧,亲眼看到法西斯主义兴起的全过程。作为记者,他多次参加德国纳粹在缭绕着浓浓劣质烟味的啤酒馆、咖啡馆的聚会,发现许多激烈的发言者都是工人,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因为希特勒十分注意用“社会主义的工人语言”争取群众,1920年2月末在慕尼黑宣布将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同时公布了该党颇具吸引力的“二十五条纲领”,其精神实质有两点:激烈地反对垄断资本与强烈的民族主义。

  在经济方面,纳粹提出“取缔不劳而获的收入,打碎利息奴役制”,“取缔和没收一切靠战争发财的非法所得”,“要求对所有(到目前为止)已经组合起来的企业(托拉斯)实行国有化”;在政治方面,主张极端民族主义,制造了有关历史、民族和国家的种种神话,声称世界历史中只有金发碧眼的雅利安人是高贵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主宰世界”。

  日本法西斯则把它对亚洲各国的侵略说成是促进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出发动这次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使有色人种从白种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不仅是求日本的发展,而且要救济和解放东洋被压迫民族”,“为了誓死抵抗西欧帝国主义的压迫,不得不进入大陆,中国人应理解这些事情”。

  日本法西斯宣扬说,亚洲其他国家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已无力保护自己,所以要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防卫体制,宣传“是日本长期以来以自己独自的力量,反抗着欧美帝国主义对东亚的压迫,正因为有了日本,才避免了东亚完全成为欧美的殖民地”。

  这样,亚洲各国的抗日运动都是被白人误导,反成了欧美和苏联“白人帝国主义的走狗”、国民党和共产党则分别是英美和苏联的代理人,“中国民族运动基于凡尔赛和莫斯科制造的民族理论,企图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是非常危险的,”反给白人以可乘之机。因此,“亚洲诸民族应追随日本反对欧美帝国主义的各种势力”才是惟一正确的出路。

  这种理论还十分狡猾地批判了西方对东亚的经济剥削、谴责西方列强对东方实行殖民经济,“帝国主义一方面破坏东洋固有的经济,将近代企业置于它们的统治之下,同时又维持有利于自己的封建经济,榨取、压迫东洋的勤劳大众”,“东洋诸国的经济除日满两国外,都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经济,其经济命脉完全被英国为首的欧美帝国主义操纵,欧美帝国主义全面支配着东洋经济”。

  而日本的经济政策是“要引导中国经济从次殖民地状况下解放出来”;亚洲各国只有与日本“经济一体”,才能摆脱欧美的经济殖民。同时,它认为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来自欧美的“文化殖民”,破坏了东方固有的文化。它尤其强调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提出在不远的将来,东西方文化将发生最后冲突,只有日本才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王道的化身,所以以日本为代表的王道文明应主宰世界、拯救全人类,在日本的领导下为万世开太平。总之,这是日本为建立“王道乐土”而进行的“圣战”。

  如果抽掉或无视具体的、有血有肉的历史内容和时代背景,如果抹去法西斯主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而仅仅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即仅仅进行文本研究和阐释,它的说辞确实冠冕堂皇、很有“道理”,很能打动人心。而一旦广大民众误将其“文本意义”等同于社会真实的“实际意义”,大错(必然带来大难)即已铸成。

  法西斯主义的历史说明,对各种话语,万勿仅据其“自我表白”便轻作判断,它的言词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它是由谁掌握、又怎样被运用,一定要透过“文本”,看其实质,即对人类社会的实际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雷颐】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