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部需要体制政策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1:23 兰州新闻网

  前言

  第八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经过认真研讨,在17日的闭幕式上原则通过了本次会议的成果文件《专家论坛建议书》。论坛组委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建议书客观反映了西部各省市区的实际情况,集中反映了西部各省市区的建议与呼声。据了解,《专家论坛建议书》进行修改后,将报送中央和国务院,作为决策参考。

  本次论坛备受西部各省市区的高度重视,由于论坛在兰州召开,兰州各界的关注热情更是高涨。本报为此特对《专家论坛建议书》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主要观点

  专家们一致认为,西部地区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加快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高度,应该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大反贫困力度为重点,全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

  具体建议一

  设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

  原因:从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社会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仍然没有形成;像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样的标志性工程的“漏出效应”明显,而像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这样的直接改善、服务于西部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较少,力度偏小。

  对策:今后,中央对西部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仅不能减弱,而且应该大大加强,力争“十一五”期间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速度高于“十五”期间。应通过建立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开发的长期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稳定的矛盾。基金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财政注资、国有股减持、保险资金入股、发行西部开发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主要用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和重点地带物流体系建设。

  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战略高地。为实现西部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着力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要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制定持续、规范、量化的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政策;二是要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地方政府间的补偿机制;三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体制上,设立西部生态环境补偿基金,基金资金来源可以通过财政注资、提高资源税率和资源使用补偿以及向下游征收环境调节税的办法筹集,主要用于西部生态功能区的国土整治和保护、生态脆弱地区不开发不发展的机会成本的补偿。

  具体建议二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态势得到扭转。

  原因: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一方面,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另一方面,中国区域经济非均衡性日益加剧,东西部发展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要确保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放慢”的政治承诺,以高于全国的发展速度,加快津京呼包银经济带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发展,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对策: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配套措施,加大西陇青兰新经济带、长江上游经济带、南贵昆经济带、呼包兰青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力度。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西部地区原有经济社会基础的作用,强化西部开发投资的聚集与扩散效应,缓解西部人口资源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应该适时调整资源开发总体思路,按照“资源就地、就近加工”的原则,逐步调整全国产业分工布局,支持西部资源富集区发展资源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条,逐步将西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培育和提高西部产业竞争力、自我发展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后劲。积极发展西部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中药材加工业、生物制药业和国防工业等优质产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轨过程中,给予西部资源型城市享受振兴东北老业基地扶持政策的同等待遇。

  加快以开放促开发的步伐,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在内蒙古、新疆、甘肃、云南、广西、西藏各设立1至2个对外经济自由贸易区或合作区,真实实现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积极推进西部城市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有利于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生态环境改善、布局合理的西部城市化新路子。以水(西北)、土(西南)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工业为主体,以服务业为支撑,以人口加速聚集为标志,通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重点培育发展陕西关中城市带、甘肃走廊城市带、成渝城市群、南贵昆城市群,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速西部开发步伐,有效提高西部的城市化水平。

  具体建议三

  两年内解决贫困人口温饱

  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坚持开发性扶贫与救济性扶贫并举,力争2007年基本解决西部贫困人口温饱问题。

  原因: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高,贫困面广,反贫困任务最为艰巨。在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西部地区有375个,占总数的63.3%。2004年,西部地区有农村贫困人口1305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50%,贫困发生率高达5.7%。如果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865元标准,2004年西部地区有2396万低收入人口,占全国低收入人口总数的48.2%,占本地区农村人口的10.5%。

  为实现2007年前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需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发行特别债券、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海内外社会捐款等手段,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并形成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在“十一”规划期间,中央用于西部地区扶贫开发与救济的各类专项资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0.2%,并且其增长速度不宜低于中央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

  对策:针对西部地区贫困的多类型复合特性,国家扶贫战略应采取开发性扶贫与救济性扶贫相结合、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整村推进与救济到户相结合的扶贫战略,实施贫困区域类型瞄准机制。

  一是进一步突出对贫困地区“重点人群”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就业参与程度;在溢出效应较大的资源开发方面,建立资源开发共享机制,保障当地居民公平分享资源收益的合理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大生态移民开发力度,适当延长对生态移民的补偿年限,以救济性扶贫手段为主,解决生态环境型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是进一步加快以开放促扶贫的步伐,依托经济杠杆、通过政府主导建立民族地区农民工输出地与东中部地区接收地之间对接机制,在技能培训、岗位安排、权益维护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妥善安排并给予政策性倾斜。

  四是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实施贫困地区孕产妇女与儿童营养与健康特别干预行动,保证未来劳动力的生理与智力健康;采取全免费义务教育,通过远程教育等现代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根据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的比例,由国家设立乡村卫生服务网点,建设贫困地区农村卫生保健体系,切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路径。

  作者:记者艾琳 李小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