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刘维志 把驴变成经济动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6:55 青年时讯

  人物档案

  刘维志,这个上个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从小喜欢的是物理和航天。然而老天爷却屡屡和他开玩笑,上大学阴差阳错学了农,毕业分配不久又被和医药相关的东阿阿胶厂相中,连他自己都感叹:人生十字路口的每一个选择都不是自己的理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个企业的领军人。虽然年轻时的他也曾有过片刻的失落和痛苦,不过在那

个年代,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斗志昂扬的工作热情所淹没。

  这位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掌门人,被外界评价为“价值最被低估的董事长”,一个带领手工作坊变成上市公司的企业领袖。

  他出生于海滨城市青岛,却大半辈子没有离开过山东东阿县城。

  他的座驾是奔驰,到北京开会却住两星宾馆。

  曾经为了工作,刘维志不顾一切,如今在家拖地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从1970年至今的30多个年头,他一直专注于做好阿胶,以至于两个孩子在小时候都不理解地认为:父亲从来不关心我们,他爱的只有工作……

  E从小就对新事物敏感

  年过六旬的刘维志回忆童年时,眼底流露出一些兴奋的亮光,在家里他年纪最小。从小生长在青岛海边,记忆中常常浮现的是红顶绿树碧水蓝天,因为小时候就住的离海不远,爬山、游泳、抓蛐蛐和蜻蜓,都是童年里最愉快的回忆。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的电影就是科幻片,对一切未来新领域需要探索的东西都很感兴趣。”刘维志的中学时代是在青岛铁中度过的,学校注重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获益匪浅。喜爱物理、愿意看科学杂志是在中学时就培养起来的习惯,父母也比较尊重孩子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刘维志的求知愿望。当时,刘维志喜欢看的东西就比较超前,比如宇宙飞船、光子火箭什么的,从初中到高中,星期天,刘维志去得最多、呆得最长时间的地方就是青岛科技馆,他自我总结说:“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对新事物比较敏感”,正因为这一点,似乎注定了他后来会走上一条跟所学专业无关的阿胶事业道路。

  F刘章广播电台开播

  大学毕业,刘维志被分配到山东西部的东阿县,当时还未结婚的爱人兼同学章安也一同来到了这里。1968年两个年轻人背着简单的行李和专业书籍来到山东东阿,对于东阿县的最初印象是没有马路没有电,更谈不上任何娱乐消遣方式,两个都出生并成长于青岛的年轻人,每晚都点着小油灯一起看书学习,惟一的娱乐方式就是在油灯下,将大学里带来的歌本,一页页翻着唱,有时能从头唱到尾,时间一长,隔壁的老邻居都笑着把两人的歌声称作:“刘章青岛广播电台”。这些年过去了,说起这段往事,夫妇两人还有些念念不忘,他们回想当年时坦言:即便在那样的条件下,两人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东阿的念头,那个年代只觉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是光荣的,脑子里想的也全是如何能将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工作中。两位年轻大学生的到来,给这个有些落后的县城和手工作坊式的小厂带来了希望。已在东阿阿胶厂工作有30多年的老员工回忆道:最初只有13个工人的小厂对这两个新来的大学生十分钦佩和尊敬。

  G被东阿阿胶挖来的宝

  学农的两人毕业时分配在东阿阿胶对面的原种厂,1970年的某一天,刘维志碰见阿胶厂门口的一群人,好奇地凑过去看热闹,原来是抽水的水泵出了问题。当时厂里请来了几拨维修工和技术人员排查,但就是解决不了问题。一边看热闹的刘维志指了指埋在地底下的水泵阀门接口,工人们按照他的指点修理,果然即刻恢复了正常。从此,阿胶厂机器但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人们就会去找他。直到有一天,阿胶厂厂长拿着一张调令对他说,你明天就来阿胶厂上班吧。就这样,刘维志和爱人章安一同被“挖”到了跟所学专业没有一点关系的阿胶厂,做起了技术员和质检员。从此,刘维志与阿胶结下了不解之缘。

  H从零起点到阿胶专家

  两人初进厂里,被阿胶厂手工作坊式的原始生产方式所震惊,简陋的一排小平房就是厂房,露天的大锅、赤膊上阵的工人正大汗淋漓地熬着臭气熏天的驴皮,因为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季节性工作的厂里只有三四位正式的职工,其他十余个都是临时来帮忙的,闲下来的季节他们又回家务农。

  虽然当时夫妇两人对阿胶的知识还非常有限,但凭着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学习,刘维志和章安很快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和业务骨干。身为技术股长的刘维志更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从跑青岛图书馆开始,刘维志设计好了图纸,买来了钢板,和工人们一起,垒起大火炉,抽着大风箱,烧红钢板,抡起大木锤砸成锅底状,再一块块焊起来。

  那些天,刘维志和工人们冒着酷暑高温加班加点,最后只花了不到一万元,就奇迹般地制成了一个蒸汽化皮钢球,不仅把工人从手工作坊式的条件下解脱出来,而且还将生产效率提高了31倍。从那之后,厂里人见到刘维志和其家人除了尊敬之外,还增添了一分信任和感激。

  感受到这一切的刘维志也与这个小厂和工人们结下更深的感情。

  刘维志介绍,如今东阿阿胶集团年生产量达2100吨,这样的产量大约需要130万张驴皮,也就是130万头驴,目前,主要依靠从山东、湖北、辽宁、黑龙江、新疆等地运输原料。事实上,目前集团全年有3000吨的生产能力,而全国每年能提供的驴皮大约只有160万到180万张。因此,刘维志计划要在全国建8个养驴基地,把驴变成经济动物,将驴皮进行二次开发,此外,还可将驴肉加工为多元化产品。

  I领军人物离不开贤内助

  1985年,在东阿已工作了15个年头的刘维志被提拔为厂长,与其他工人一样,他从基层技术员做起,但与其他工人不一样,他还承担着阿胶生产全面机械化的设计与制造。这十多年来,他设计、制造了阿胶生产全过程的十余套设备。他带领阿胶厂的生产历史性地告别作坊式,进入工业时代。

  在这个过程中,东阿县所有的阿胶师都成了他的师傅。不仅如此,他还从图书馆、地方志以及民间搜寻了一切可以找到的关于阿胶的资料。更让他感到得意的是,自打刘维志进厂以来,东阿阿胶就没有一年利润比上一年低,没有一年到春节时产品有库存。刘维志认为,“这样的成绩跟我爱人的工作分不开,在一开始搞技术革新的时候,我从事的是设备的改造,她从事的是工艺技术的改革……”

  刘维志当厂长的时候,章安做科长;刘维志当总经理的时候,章安当副总经理;刘维志当董事长的时候,爱人就当上总经理了。在外人看来“夫唱妇随”的章安30年来一直是刘维志的臂膀,他俩工作上按职责分工,集团里的人这样评价夫妇俩:一个做宏观策略的制定,一个去执行。

  片场片语

  >>刘维志的幸福

  “一个人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是在社会中间,在一个团体里面。为了大家的愿望,你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并得到大家的承认,你的感情与集体、与社会融合在一起了,那才是刻骨铭心的幸福。”

  >>刘维志的财富

  “要说物质利益,我觉得也并不少。从1998年我们开始采用年薪制,我每年也有二三十万,我已经很满足了。一个人,不饿肚子了,带给他最大快乐、幸福和满足的不是财富,不是股权。市政府还奖励我一套青岛的住房,我出生在青岛,老了再回去,将来可以在海边度过晚年。”

  >>刘维志的眼泪

  “我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1993年改制以后,所有中层和中层以下的岗位都需要竞争上岗,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他们和新来的年轻大学生一块竞争,结果可想而知,经济上也会受到影响,但这些老员工不仅没有一丝怨言,反而在新的基层工作中坚持任劳任怨,我有时想到他们,心里感觉有些对不住。”

  >>刘维志的遗憾

  “这些年来,因为一直忙于阿胶集团的工作,两个孩子没人管,大女儿轮换着跟着奶奶、姑姑;儿子放学家里没人进不了门,就眼巴巴地蹲在门口等,这样的场景回想起来觉得心酸。因为忙于开拓市场,出差在外,连老父亲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在返回的途中伤心得嚎啕大哭。”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