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友针砭]当诺曼底“失身”唐师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0:11 新京报

  唐师曾不承认戏说了历史,但历史已然被他按照自己的需要给戏说了。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他这本《我的诺曼底》。这种书写容易叫座,可惜那些多数墓碑之后老坟之中的赫赫人物,已经不能够站出来撇清关系了。

  

[书友针砭]当诺曼底“失身”唐师曾

  《我的诺曼底》唐师曾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版定价:29.00元

  如果一个人明明不是战争中的英雄,却充满了个人英雄情结,并且把自己说成了一个硝烟里锻炼出的英雄,并且使劲朝着这个方向在自己的书里塑造,你会做何感想?尽管这书写得文笔繁华,逗乐诙谐。

  把各位被采访的二战伟人之后(多数还不是伟人自己)的素材和故事,串联成他一个人的诺曼底,这种行为真叫人瞠目结舌。内容篇章一眼看上去像是“为名人做传”,但文字的缝隙里,时不时传出嘈杂的“唐氏声音”。

  时刻不忘记提醒读者:这是我的诺曼底。但记者身份上哪里去了?书作者显然只是以记者身份拜会各个大小人物,并且收集资料,写成书。

  他没有参与到战斗里去,也没有影响过战争,甚至在传达这些信息的时候,都没忘记注水———炫耀自我。

  说着丘吉尔,忍不住就提到自己和丘吉尔是同月同日出生,跟着啰嗦了一把自己家的光荣史,“我们家什刹海老宅”、“那天我爸也冒出一句出格大话:我为唐家生了八斤半的大儿子1这种腔调,忍不住让我想起另外一位文化大师的做法。那位大师写作《苏东坡突围》,极力塑造历史人物苏轼作为文化大师的悲剧,突出个人悲剧英雄的情绪。尽管那读起来很是“动人”,但那不是事实。冷静点去看,现代的书写者是书写者,历史人物是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左右过人类命运,引向正面,但他们的荣耀只属于他们和他们的时代、国家与民众,而不属于记录者。

  记录者所要做的是客观真实,以及隐藏好自己。

  不然,我们只能够认为———你是在拉虎皮做大旗,以此来分享“他们”的光芒,但却不是你应得的。没有亲历二战,甚至也没有亲历战争的记者,通过安稳的事后写作,做出的产品,也应该是叫“我整理的二战史或诺曼底人物通俗传记”。而不是大笔一挥,划归己有。

  搞清楚其中的情绪,就可以理解这种写作的澎湃激情。没有什么比把自己和一流伟人们并列在一起,更加兴奋和自我感觉良好的了。

  他不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记者,而是逾越了职业的界限,用最方便的便利条件,满足个人的吹嘘欲望。这还有一个必要的区分,如果是作者自认为有资格夹杂在书写里,那叫“不清醒”;如果心底明白又渴望这样做,那叫沽名钓誉;那就不是“诺曼底”登陆,而是“诺曼底失身”。

  我最想叹息的就是,肯定有读者在越读越有阅读快感的时候,把他的个人登陆,全盘当成整体二战史接受。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既然没有真正写成一本客观中立严肃的书,那么你就不要用严肃的表情宣称:“书里写的都是我采访到的、我看到的,是我老唐眼中的二战。《我的诺曼底》在行文上有一些有趣的写法,写了一些有趣的事,但我觉得不能用‘戏说’来形容。”其实写“野史”没什么不好,但别硬说成是正史。还有一段尤其像“野史”,比如“据说列宁临终时把斯大林叫到床前说:有件事我放心不下,我担心党内有些同志不愿意跟你走。斯大林回答说:放心吧!列宁同志,如果他们不跟我走,我就让他们跟你走1他不承认戏说了历史,但历史已然被他按照自己的需要给戏说了。事实摆在眼前,就是他这本《我的诺曼底》。这种书写容易叫座,但那些多数墓碑之后老坟之中的赫赫人物,已经不能够站出来撇清关系了。属于全人类的二战历史永远不该沦落为私人财产。

  □冯俊杰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