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关注:新时期改革的动力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5:55 人民网

  当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之时,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弊病与社会矛盾凸现出来,我们又遇到了改革动力的问题。改革初期,来自民众的热情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之后,政府主导了改革的进程,改革成为国家行为。而今,改革在事实上出现了一种胶着状态,人们不禁要问:改革的动力弱化了吗?新阶段改革的动力又在哪里?这不仅是对政府的提问,也是民众共同需要反思的问题。

  “草根”部位农村改革的动力是什么

  把农民从城乡分割的体制中解放出来,改变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一样的、真正平等的权利,中国农村的第三次变革已经开始。改革已经涉及到整个社会治理机制的政策选择。当农村改革进行到这一层面,它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改革”,而变成了涉及全国的系统课题。

  韩俊:“无税时代”农村改革“三大核心”问题

  在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的背景下,即将推进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也是农村改革中层次最深、环节最多、难度最大的改革,它实际上要解决好三大核心问题: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乡镇政府的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当前城乡失衡明显,是改革最大的一个动力;寻求改革的核心动力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新时期农村改革一个重大特点是城乡改革要配套进行、协同推进,下一步的改革,越来越要求调整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格局。改革已经超出了农村的范围,要求城乡互动,由城市带动农村,农村支持城市,城乡统筹推进。<<<

  林毅夫:改革动力源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农村大部分地方离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甚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导致农民消费结构单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农村有着潜在的巨大购买力和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绝大多数制造业产品,在农村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正因为前面所述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也制约了农村的正常合理消费。

  过去几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主要用于改进和大城市有关的基础设施,现在应该把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里跟生活有关的各项基础设施,把中国的农村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以释放农村的存量购买力。这样既可消化掉制造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从国企发展看改革的动力

  卫兴华:完善激励机制是国企改革重头戏

  浅层次的国企改革阶段还没有暴露出那么多的腐败问题,群体间的贫富悬殊也不大,但改革不能停留于放权让利、搞承包制,现在的产权改革是深层次的改革,它触及了制度变革的根本。有人借产权改革搞腐败。企业腐败、管理层腐败就是随着改革的深化逐渐暴露出来的。

  不能认为国有企业的效益一定不如私营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改革只能搞私有化。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央有“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公有制经济要毫不动摇,鼓励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毫不动摇。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对的,问题出在有些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贯彻这种精神时,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有些学者错误的理论宣传,和尚把经念歪了,客观上为地方官员、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各择所需、各自解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强:国企改革要考虑到多元社会群体的利益

  所谓国企改革的动力不足,更准确地说是那些利益受损的职工的动力不足,不愿意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官方和民间共同推动的结果,改革具有很大的全民支持率,对于改革有这样高的、长期的支持率,这在全世界都不多见。亏损的国有企业,正常的运转都很难维持,职工也发不出工资,不改革也没有出路,很多企业是被迫进行改革的。当然,管理者在推进改革的时候要考虑到建立医疗、养老等保障体制,要保障利益受损的职工的利益,只有保障了职工的利益,改革才容易推进,否则就步履艰难。

  考察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受损的情况,中国的利益群体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失业下岗工人成为我国城市中最主要的贫困阶层,是利益相对受损群体。<<<

  务虚层面的改革动力问题

  杨启先:探索深化改革的新路径

  下一步深化改革,我认为重要的在于思路。急需改革的地方,我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市场、企业、宏观和分配。市场,主要是建立和发展要素市场;企业,主要是国企转换机制;宏观,主要是政府机构精简、职能转换或者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配,主要是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再分配制度。

  我们可以重点进行要素市场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的改革,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而且我们也非要重点推进这两方面的改革不可。因为,我们面临的经济方面的问题,近期是有可能会带来危机和风险的,最大的是两个:一是金融风险,一是就业风险。如果把上面提到的两方面的改革做好了,那么就会大大有利于缓解、解决这两个风险。<<<

  迟福林:政府转型已成为新阶段改革攻坚的重点

  从总体上说,我国当前的改革攻坚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能否实现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突破;二是能否解决好改革与多数人利益的问题;三是能否实质性推进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在这三大挑战中,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已成为影响整体改革进程的关键性因素。

  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说,改革本身就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出发,加快推进政府理念创新和转型。应当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排除对改革的各种干扰,以进一步形成对改革的共识和改革的合力,重振改革热情,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由此,才能加快改革进程,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闫志民:执政党是改革的领导核心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动力体系,而在这个动力体系中党处在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从理论上清醒认识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党推进改革的有效途径,对在新形势下搞好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断提高党领导改革的能力。改革是一个变革旧体制创建新体制的过程,党要成为改革的领导者,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在改革中不断提高自己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能力。改革是对现存制度问题和弊端的革命,要涉及到某些人的切身利益,会遇到各种风险、困难和干扰。这就要求党既要有坚强的改革决心,又要善于应对各种挑战和侵蚀,在改革中不断提高自身应对改革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

  (本期内容由《人民论坛》杂志供稿,策划贾立政、魏波,执行魏爱云、孙雪蕾、康培、李东洁)

  您对于农村改革、国企改革和政府转型以及专家们的观点

  有何看法?敬请留言<<<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