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斗在滇缅公路的岁月——南侨机工的回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18:1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9日电(记者刘昕)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口岸及对外交通要道先后陷落,国际军援运输濒临断绝,前线军火供应紧张。

  1939年1月,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大后方唯一的国际通道。中国政府购买的军火物资在缅甸仰光上岸,沿着这条公路运抵昆明、重庆,再运往抗日前线。

  当时,国内驾驶人员十分匮乏,于是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号召广大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在半年时间里,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回国服务的机工总数达3200多人。

  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奔驰在这条时刻面临敌机轰炸的交通大动脉,他们共输送军火50多万吨和大量其他物资,保障重庆、昆明等大后方的正常运转,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当中,有1000多人长眠在了这片热土。

  1942年5月,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南侨机工被迫散落全国各地。抗战胜利后,除1000多人返回南洋外,剩下的1000多人留在了国内。云南是南侨机工最多的省份,目前有12位老人健在。同为87岁的罗开瑚和王亚六两位老人的回忆,让我们走近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

  罗开瑚回忆——1939年6月27日,我到达昆明。那时国内生活苦呀,第一顿饭,饭桌上只有一盆大米饭,一盘干咸菜。刚吃两口饭,饭里的沙子、老鼠屎就差点把牙咯掉。

  我当时就哭了。我给在印尼的哥哥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不想再在国内待了。哥哥回信要我考虑清楚,如果逃回南洋就成了“逃兵”。我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心适应这里的生活,是死是活就在这里干了!

  我们训练了近一年后,受领任务从昆明出发到缅甸的腊戍去接车,然后抢运军用物资回国。我们是坐卡车去的。路上真难走,又赶上下大雨,车子简直就是蹦着跳着向前走的,人一会被冲到车顶,一会又被甩到车厢另一侧,车轮压过,泥坑里的泥浆溅得比车子都高。

  途中,车身突然一滑,斜着就冲出了路基,滑到路边的稻田里。如果是盘山路,我们的小命儿可就全部报销了!驾驶员也是个华侨,比我们早来半年。他不慌不忙,冲着后面的车大喊一声,后面车里的人都跳下来了,跑到我们的车边。南侨机工们心齐呀,不论谁有难,别人都不会袖手旁观。聚在一起的人号子一喊,很快就把滑进稻田的汽车推了出来。

  王亚六回忆——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洋华侨纷纷捐款捐物。富人捐,穷人也捐。我们老板把他5辆中巴车跑一天的全部收入,都捐献了出来。我也把自己一个月的收入捐了出来。我还亲眼看到一个在码头做苦力的华人,把中午吃饭的两角钱放进了华人学生的募捐箱,自己饿着肚子继续干活。

  1939年,滇缅公路正式通车后,我报名回国。走的那天,自己就像英雄一样被人群簇拥着。我的老板、老板娘,还有我的女朋友都来送我了。平日里,老板娘是个十分吝啬的人,但这次,老板娘不仅承诺欢迎我今后继续回店里工作,还送给我一些钱。

  我第一次执行任务是到边境小镇畹町,去接华侨援助的一批美国“道奇”牌载重车。险啊!仓促修成的滇缅公路,坡大、路窄,而且迂回在群山峻岭间,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悬崖,我们在车上都不敢向外看。

  接车前,中队长把我们召集在一起强调说,原地调头千万要“屁股靠山,车头向崖”。当时,崭新的“道奇”车停在边境,一眼看不到尾。我是第32号车。我们把车开到附近的一个弹药仓库,向车上装了120箱迫击炮的炮弹,装完车,急忙向芒市进发。我们知道,前线的将士们需要弹药,有了这些军用物资就能杀死更多的日本鬼子。

  我们每天都早早起床装车,经常几昼夜无法休息,货一卸再去装,连轴转。1939年到1941年两年多,我根本就没在床上睡过,大多时间都是在路上。有点空闲时间,我就往车的座椅上一倒马上能睡着。当局规定每月南侨机工30元国币津贴,但由于运输任务忙,不少人没领。

  一天,我开着车接近澜沧江时,突然看见几架日本飞机越飞越低,急忙将车身甩到山体一侧,跳下车躲进桥头防空洞,还没站稳,就听见不远处传来巨响,防空洞里的油灯都震得晃起来,连接澜沧江唯一的桥被炸毁了。

  傍晚,大批车堵在两岸。于是,司机们一起动手,找汽油桶、木板,还拿来钢丝绳,搭起了简易浮桥。我的车排在第一,离桥最近,但这浮桥到底能不能用呢?谁也没底,众目睽睽下我只有硬着头皮上,我缓缓上桥,感觉车体向前一倾,但不影响通过,当后轮上桥时车头猛地向后一仰,连接桥基和浮桥的钢丝绳发出沉闷的“哽、哽”声,就像发条被拧到尽头要断一样,我屏住了呼吸,紧张呀!但钢丝绳最终承受住了压力。

  我继续向前开,车身先向前倾,再猛向后仰,就这样一次次重复了“先下再翘”的过程,折腾了近半个小时,终于开过了桥。我紧张得全身都湿透了,岸上的人却又是鼓掌又是欢呼。

  后来,大家集思广益,把浮桥变为可活动的,一旦遭遇空袭时,可以很快地将浮桥左右分开,隐蔽于两岸树木草丛中,不暴露目标。

  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机工即行遣散。我在滇缅路的生涯就结束了。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