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不能所有的城市都像香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0日08:25 南方日报

  德国资深结构顾问工程师余安东接受本报专访——

  不能所有的城市都像香港

  记者 林亚茗 实习生 李敏仪 通讯员 沈卫红

  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里,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林立的高楼、反光的玻璃幕墙和通宵明亮的灯光。这,似乎就代表了现代化都市的外貌。

  7月28日,当由国务院侨办刚刚聘请的“海外华裔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访粤时,德国建筑结构方面的资深专家余安东教授就向汤炳权副省长提出:广东不应再建那么多高楼及玻璃幕墙,不应再设那么多的灯光工程,而应考虑建筑的环保节能功能,考虑城市的风格品位。

  曾获德国霍尔兹曼奖章的余安东教授,在高层建筑结构、结构抗震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参加过德国许多核电站的动力分析、希腊雅典为奥林匹克所建的新机场的抗震设计,以及台湾高速铁路的设计。

  随后,我们对他进行了专访。他意犹未尽地谈了对中国及广东城市建设方面的看法。他告诉我们,在德国,节能建筑的技术已经很稳定了,甚至定量化,可以用计算机算出来。他在德国家里就没有空调,甚至连风扇也少用。

  建设回到

  “天人合一”的理念

  记者(下文简称记):余教授,海外华裔专家这次参观了广州和佛山,您作为建筑方面的专家对这两个地方的城市建设有什么印象呢?

  余安东(下文简称余):在近三十年中,欧美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稳定期甚至衰退期,而中国正处于腾飞期,特别是广东在城市建设方面发展速度快、规模大,这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新的建筑为居民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还为年轻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作为海外华人的我们,是感到很高兴的。

  记:中国正因为发展过快,可能考虑得不够周全。您见多识广,怎样看待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余:的确,我们不能只谈成绩,这次考察的任务之一是要提意见。我们现在是旁观者,观察会客观一些。当然,一方面不要用今天的观点批评过去,另一方面也不要因循历史。因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螺旋式发展。在刚刚改革开放时,建设是有点饥不择食的,求快求新。比如,在广州的沙面建这座白天鹅宾馆,当时是多么振奋人心呀。但是今天看来就选址不当,破坏了沙面原先的西洋风格,特别是引桥。我们现在不能重复过去20年的做法,应该有新的、更好的路子。

  记:过去,人们认为建筑越显眼越炫目越好,近年来渐渐地过渡到讲求与环境和谐。

  余:现在大家提倡可持续发展、环保等观念,建设重新回到“天人合一”、“和谐”等理念,我觉得这就提高了很多。

  这次,佛山市市长说,当地正在做新的大佛山城市规划。我就提出:“希望佛山不要变成另一个深圳。”我这么说也是有思想变化过程的。在上世纪80年代,我认为深圳发展那么快,就因为它靠近香港,所以其建设也要学习香港。但是到了今天,我就不那么看了。香港高楼林立的城市模式,有它的条件和需要,但这种建筑模式不能再到处繁殖了。如果所有的城市都像香港一样,那就没有特色了。

  在20年前,著名的建筑学家贝聿铭先生就曾经说过:“如果苏州变成香港,那我就不回来了。”

  高层建筑

  不适宜用于住宅

  余:现在中国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不讲求特色。著名词人柳永有一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现在我们坐火车外出,经过的城市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说:“酒醒不知何处,大高楼玻璃幕墙。”

  记:香港人称这种高楼林立的景观是“石屎森林”。那么国外的情况又如何呢?

  余:高楼这种现代建筑,最早在德国兴起,但后来德国大部分城市都限制建高层建筑。东德以前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千楼一面,但在东西德统一后,就考虑要炸掉这些高楼。我发现,全世界被列入最适宜居住的前列城市都没有什么高楼。在发达国家,中产阶级都搬到郊区去了,不想再回到高楼群中。

  另外从功能来说,高楼用于办公楼还较适宜,但用于住宅则不然。在城市高楼过多,对小气候、交通状况以及治安都不好。你有没有发现,高层建筑中邻里关系是最冷漠的啊!还有在“非典”期间,住高楼的危险也大一些。

  记:以18层以上的高楼计,广州可以位居世界前几名,现约有7000多栋高层建筑,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有360多栋。因此,在今年广州“两会”期间,代表和委员都建议立法限制市区高层建筑。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城市的高楼风不止呢?

  余:首先是因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攀比心态作怪,求大求高,这包括政府和企业。其次是说地皮紧张,我看这个说法站不住。美国东西海岸的城市,还有广东的中山市就并非一味靠高楼解决地皮的问题。

  记:那当今的国外,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首先考虑什么?

  余:那就是要符合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和谐发展的理念。政府可以从更符合老百姓利益的角度出发,来作规划和引导。比如,城市不要再采取摊大饼的模式,一个劲地从中心向四周扩展,北京就已经建设到五环、六环了,而应该用组团式结构。卫星城与中心城的距离在半小时车程之内,就较为合理。

  除了抗震

  还要研究反恐

  记:另外,现在城市建设是否也要考虑反恐因素?“9·11”发生时,人们眼睁睁地看着世贸中心在顷刻间成为平地,就担忧起高层建筑如何解决抗震、抗恐怖袭击能力。

  余:是的,高层建设除了要研究抗震外,现在还要研究反恐。

  全世界建筑专家之前谁都没有预料过这种场面。我给你们讲一个小插曲吧!“9·11”发生之前2个月,各国专家正开会研究高层建筑的抗风抗震问题。当世贸的设计者之一的美国教授罗伯特发表演讲时,有一个年轻人向他发问:“如果有一架客机撞到高层建筑,那么会怎样?”

  记:罗伯特的回答是什么呢?

  余:当时他回答说问题不大,因为之前帝国大厦也曾被一架私人小型飞机撞过,飞机嵌了进去,大厦并没有倒塌。意大利也出过类似的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搞高层建筑的人都有些麻痹大意了,谁也预料不到恐怖分子会用民航飞机去撞高楼,而且是灌满了油。“9·11”事件后,我想那个年轻人如果不是天才的话,那么就是居心叵测的人了。

  城市形象

  不需要彩灯来提升

  记:您在汤副省长接见时,批评广东城市晚上的彩灯装饰过多,说这是光污染。国外大城市不也是灯火辉煌吗?

  余:对这个问题,各个地方的观念都不一样的。在美国,很晚的时候大家都还开着灯,因为它是能源大国,而且可以依仗霸权,到全世界去掠夺能源。中国一没有必要这样,二没有挥霍能源的能力,所以不能这么耗能。

  记:昨晚,你们也进行了“珠江夜游”,如果没有了彩灯,夜游看什么呢?

  余:我觉得,有没有珠江夜游,对广州的影响并不大。特别是在中国目前这么缺电的情况下,暂时取消也是可以的。

  记:但许多地方政府大安装饰灯,将“光明工程”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

  余:城市形象并不需要靠彩灯装饰来提升,难道非得金碧辉煌才让人看得起吗?节假日挂点彩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平时就不必这样做了。欧洲许多城市就很朴素,连首都也一样,除了必要的路灯,或者节日才安装的饰灯,平时并没有大放光明。

  告别空调

  是建筑方向

  记:如今,高温一年年地在创纪录,城市里夏天没有空调就没法过。在建筑方面有什么改善的出路呢?听说您正在中国积极地推广节能建筑。

  余:对。大家的眼光都集中关注工业和汽车消耗的能量,其实住宅耗能更值得关注。北方的住宅耗能就高达55%,而广东有35%。这个比例不低吧?所以我一有机会,就推广节能建筑,对广东省、佛山市和广州市政府领导都说了这个问题。

  记:那么请您介绍一下节能建筑相比一般建筑,具体有多少效果。

  余:我用热水瓶和饮水机来解释两者的区别。从节能方面来讲,热水瓶比现在广泛使用的饮水机好。因为它有持久的保温隔热作用,而饮水机则是自动加温,最费能量。现代一般建筑就好像饮水机一样,由于墙体较薄、玻璃窗过大,夏天外面的热会通过墙使屋里升温。据测算,一平方米玻璃窗会产生70千瓦/小时的热,这就要开动空调来降温。

  如果把建筑做得像热水瓶一样,建设时增加10%-20%的一次性节能方面的投资,以后好处就长久了。节能建筑保温隔热好,冬暖夏凉。我在德国的家里就没有空调,甚至连风扇也少用,冬天夏天一样很舒服,而且永远都有新鲜的风吹来,一家人都不会轻易感冒。这次考察,我向佛山市领导提议,要把城市建设与绿色环保结合起来,与可持续发展有直接关系。

  记:中国建设部门也认识到这个,也对建筑作出节能要求。但房地产商人对此不一定感兴趣。因为一次性投资是他出,将来的电费是住户出,缺电是政府的事。德国在这方面怎样做工作呢?

  余:政府一方面推出必须遵守的标准,一方面出台鼓励性的政策。德国就有节能数据的定量化标准,而且买卖节能建筑的人能享受优惠政策,银行按揭利率、税收都可以少一些。其实,房地产商也可以打节能牌,即使提高了房屋售价,也不会少赚。据我所知,北京某房地产项目引进外国的节能技术,售房广告打出:“告别空调和暖气”。结果特别好卖,听说楼盘又推出第二期,还升价了。

  记: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了吗?

  余:是的,已经广泛应用了。海外的留学人才很愿意贡献技术,为国家服务。我可以把德国节能技术方面的专家请来广东宣传和传经送宝,也可以搞试点。不仅造新房要考虑这点,而且连老房子也要趁翻新的机会,增加外保温功能,不仅仅只是涂粉贴瓷。其实节能建筑不但是技术性的,而且还是利益性的。佛山的大规模兴建,就很有潜力搞这种节能建筑。

  图:

  余安东教授在广州。林亚茗 摄

  河涌是广州的特色。近日,广州市首批35条河涌景观设计方案在英雄广场首次公开亮相。污水治理、河涌景观等方面的专家和设计者在现场接受和听取市民的咨询和意见。图为夏茅涌设计方案。杜舜 制

  高楼大厦在某些城市似乎已成了现代化的标志。何俊 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