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09: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杨泽文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知青作家”是一个十分抢眼的关键词,而肖复兴无疑是“知青作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用生命的激情与热情写出的《远方的雪》《北大荒奇遇》和《呵,老三届》等众多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曾经感动过许多读者。此后,不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关注点如何变化,肖复兴并没有放弃对一代知青的不断回望,以致到了2004年夏

天再次踏上了北大荒的黑土地,在面向心灵的追忆与思索中完成了自己的青春回忆录———《黑白记忆》。

  《黑白记忆》并非是“青春无悔”式的简单怀旧断章小品,它没有零敲碎打的痕迹。在结构上,它采用了“以‘昔’为经,以‘今’为纬”相互照应的叙事笔法,既注重外在物理时空的洞察,又注重内在心理时空的审视。无论是“景”与“物”,还是“人”与“事”,都力求达到澄明与敞开;无论是“悲”与“痛”,还是“苦”与“乐”,都力图完全显现和展示;无论是“是”与“非”,还是“功”与“过”,都力戒模糊与回避。仅就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黑白记忆》并不是作者以往知青题材作品的简单延续或是轻松复制,而是一种创作的突围与心灵的历险。也正是这个原因,充满着阵痛与追问的《黑白记忆》,对作者来讲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书,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人生思痛录。

  无可疑问,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那场天翻地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历史早有定论,因而对于一代知青的集体记忆而言,难免有回避、遮盖、删除乃至修饰的成分。因为历史也好,集体记忆也罢,其共同之处是讲究宜粗不宜细,认可的是理性而非感性。然而就个人的记忆来说,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遵循的是宜细不宜粗。正如作者所言:“那些被历史删繁就简去掉或漏掉的细处,往往却是一般人最难忘记的地方,是与一般人的生命生活和情感休戚相关的”。事实是,作者在写作《黑白记忆》的过程中,所努力打捞与抚摸的并非是硬邦邦的“树根”,而是非常柔软的“水草”。这就涉及到了感性和细节,这就涉及到了个人记忆与个人思想。

  对作者而言,30年前结束北大荒知青生活之后,从此在人生的坐标系上,北大荒就成了一个能够撬动以后所有生活的“支点”。如果说时隔8年后第一次重返北大荒,其更多的感受是与故人旧友喜悦相逢的话,那么又时隔22年之后再次重返北大荒时,更多的则是面对物是人非的无限伤感。比如面对北大荒一个曾经熟悉的扑火女英雄,多年之后沦落至衣食难保而非正常地死亡时,作者发出了如此叹息:“人类最可怕的弱点就是遗忘,我们可能会狂热地对待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也可能迅速地而且很有道理地理所当然地学会了遗忘,而且是遗忘了我们本应该牢牢记住的事情”;比如面对北大荒垦区的自然湿地不断减少的现象时,作者发出了沉重的声音:“历史就是这样充满着悖论,我们以为是在建设,其实却是用我们自己的手在进行着诚心诚意的毁坏”。可以说,正是作者的不断思索、审视、追问和自省,才使逝去的岁月和残存的记忆,不再有太多的空白点。

  在《黑白记忆》的写作中,肖复兴始终认为,“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记忆在证明着你自己的历史身份的同时,无形中也泄露了你的立场、情感和内心的一些秘密。”通读《黑白记忆》,我们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始终具有一种鲜明的贴近大地的情怀,这使得他的文字充满了少有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其写作也因此充满了意义。

  [《黑白记忆》肖复兴著/人民文学出版社](来源:广州日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