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别再拿“家庭出身”来忽悠孩子们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5:56 人民网

  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王小晓看着学校的登记表“家庭出身”一栏发起愁来,请教老师,老师说家长干什么就填什么,可是王小晓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他不知道该怎么填写?

  按照以往的“标准答案”,家庭出身应该填写本人取得独立经济地位前的家庭阶级成分,凡是跟随父母生活的,应该填写父母的职业,如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等。但近年来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和人口的加速流动与融合,职业也越来越繁杂,干部下海成了商人,工人再就业成了老板……如果要按此“标准答案”去填写,不仅令孩子犯难,也会使家长及教师摸不着北,其结果往往是大家“乱填一气”。

  其实,我们的父辈对“家庭出身”还是耳熟能详的。在那个按“家庭出身”分类的特殊年代,贫农的成份是比较高的,所谓“根正苗红”、“越穷越革命”;地富子弟则处处受排挤,甚至连找工作、上大学、谈对象都成问题……一些“家庭出身”不好的家长每当回忆因此而遭受的坎坷、磨难,至今还心有余悸。

  然而,历史的车轮辗转到了今天,特殊的年代过去了,特殊的目的也不存在了,社会氛围对“家庭出身”也不怎么看重了,可“家庭出身”却阴魂不散,还在不时“忽悠”我们的孩子们,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把此视作构建和谐法制社会的不和谐“音符”,也是一点不过分的。因为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不同出身的公民拥有的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完全一样,并不存在三六九等之分。法官在办案时,既不会因为当事人出身豪门而从轻发落,也不会由于当事人出身贫寒而从重判决。

  近些年来,取消“家庭出身”的呼声日高,舆论也是破天荒地“一边倒”,可“家庭出身”仍然冠冕堂皇地留在各种升学就业登记表内。这种“我行我素”现象,凸现了有关部门在人事档案管理上的严重滞后和“不作为”,也说明人文关怀在教育实践中还是纸上谈兵。在这样一种“气候”下,不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如何规避走向社会后可能遭遇的冷落与尴尬,机械地照搬已经过时的那一套办法,甚至连登记表的填写内容也懒得作半点改动,也就让人见怪不惊了。

  事实证明,非要以一个不变的“家庭出身”来应对万变的现实生活,实在是“刻舟求剑”般可笑。对这种打着极左时代阶级烙印,又不符合眼下对公民身份合法认定的“家庭出身”,必须让它及时退出历史舞台,再也不能让它来“忽悠”我们的孩子们了!

  作者:网友:高福生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