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 55年悉心照看廖仲恺碑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1:06 南方日报

  19日下午,细雨漫天飘洒。惠州市纪念廖仲恺逝世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廖仲恺纪念馆、廖仲恺纪念广场奠基典礼在廖仲恺先生的故乡惠州市惠城区陈江镇幸福村举行。

  与弥漫着隆重热烈气氛的奠基会场相对应的,是会场旁边一个清静肃穆的纪念碑园。碑园里矗立着廖仲恺先生纪念碑,松柏青青。听说幸福村的老共产党员杨畅悉心照看碑园长达55年,在奠基仪式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

  何香凝特意回乡立碑

  老人身材不高,背已经驼了,耳朵也不是很好,与记者交流有些困难。引人注目的是,老人的衬衣左胸上,挂了一枚中国共产党的党徽。他明白了记者的来意,显得有些兴奋,一个劲儿地讲述起往事。他的儿子就在旁边翻译。另有热心的村民不时作补充发言。

  幸福村的居民以杨姓为主,廖姓在当地的人并不多。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生于幸福村(当时叫鸭仔埗村),后到美国旧金山任香港汇丰银行旧金山分行副经理,临终遗嘱要叶落归根。1893年,16岁的廖仲恺护送父亲的灵柩从美国旧金山回到故乡,把父亲安葬在故乡的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山上。安葬好父亲后,廖仲恺于1896年离开家乡到香港求学,后来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他坚决贯彻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极力主张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1925年8月20日,这位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安康而四海为家的游子在广州遭敌对势力暗杀,被安葬在南京。广州国民革命政府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的革命功绩,决定在其故乡修建纪念碑。当年11月,他的夫人何香凝特意回到他的故乡,在故居旁为他修建纪念碑,让漂泊的游子从此可以魂归故里。当时碑园占地20多平方米,两米见方的青石碑的楷书碑文至今仍很清晰。

  老人55年照看纪念碑

  杨畅老人的家就在纪念碑园的旁边。1950年,时年23岁的杨畅当上了土改干部。他觉得,廖仲恺是家乡人的骄傲,应该好好地保护好这个纪念碑。从那时起,他便带领村民照看廖仲恺纪念碑,为纪念碑除杂草、打扫卫生。除了刮风下雨,他几乎每天都要去打扫纪念碑。

  1963年,廖仲恺的女儿廖梦醒来拜祭父亲。村民根据她的意见,在纪念碑前修建了1个1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那时,挖泥挑土、夯实场子,根本就没有什么机械代劳,靠的完全是人力。10多天里,20多个村民每日干到深夜,终于修成了100多平方米的晒谷场。

  1966年开始的那场浩劫中,也曾有“破四旧”的红卫兵到村里来,想把纪念碑砸掉。在杨畅和村民们的保护下,红卫兵们没有砸碑,只是把廖仲恺纪念碑上的国民党党徽铲了,换成了红五角星。杨畅看着这个被弄得不伦不类的纪念碑,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来一直坚持要将它恢复原貌。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杨畅才如愿以偿。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纪念碑上的红五角星图案换回了国民党党徽。

  本报记者 李长虹

  图:

  老党员杨畅在讲述照看碑园的故事。李长虹 宋秀杰 摄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