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用自己稿费资助他人上学 体会无限快乐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1:51 新桂网 |
新桂网-南国今报记者洪静人物档案:凌子9岁那年,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至今已刊登了60多篇。12岁时,她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一个贫困孤儿上学。她的事迹先后上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14岁的凌子打算把助学进行到底,她觉得帮助别人,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柳州高新区三大院小区里,记者见到了凌子,她刚刚接到柳州高中的入学通知书。凌子的房间贴满哈里波特各种各样的剧照,床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布艺玩具。她喜欢笑,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3年前,你怎么会想到用自己的稿费去资助别人读书 ?”凌子从书柜里拿出一本书,翻到其中一页,朗声念道:“有经济来源的人们,应采取措施保障经济困难的人们,从国家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她合上书本,满脸自豪地说:“我有稿费,有经济来源,应该为社会尽一份义务。”稿费资助孤儿读书 凌子妈妈戴女士是柳州市龙城中学的一名教师,她告诉记者,凌子9岁时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12岁那年,已经积攒了600多元稿费。让孩子怎样使用这笔钱才更有意义?她和丈夫颇为费神。2002年8月的一天,凌子爸爸在报纸上看到一个求助信息,几个孩子因家境贫寒,面临辍学,寻求社会帮助。夫妇俩商量后,决定引导孩子参与捐资助学,培养她的爱心和社会责任心。那晚,他们悄悄地把报纸放在凌子的枕旁。次日,凌子醒来,看了那张报纸,连忙对父母说,她要用稿费资助一个小朋友读书。戴女士和丈夫相视一笑。凌子挑选了武宣县孤儿韦晓谁作为资助对象。“因为我爸爸也是孤儿出身。”凌子的理由很简单。她很快通过有关部门,用稿费为晓谁交清了一年的学费。2003年元月,凌子和父母第一次来到武宣县禄新乡,探望韦晓谁。在一个山旮旯里,他们找到了晓谁的家。那是一间破旧的泥房,推开门,屋里很黑,散发出一股腐朽的味道,墙上、屋顶都开着裂缝。除了一张木板床和简单的炊具外,一无所有。那天很冷,晓谁上身只穿3件衬衣,下身着一条破旧的单裤,光着脚板。80多岁的奶奶流着眼泪告诉他们,晓谁一岁丧父,母亲随后抛弃了她,祖孙俩相依为命。后来奶奶老了,无力照顾孩子,两人只好随晓谁的叔叔生活。因家里穷,她念到小学3年级便面临辍学。凌子连忙取出新买的衣服,给晓谁穿上。接着,又送给她书包、文具盒和一些书刊杂志。“她接过衣服时,只是笑了笑。而拿到书包的那一刹,她竟然高兴得跳了起来。可以看出,她真的很想读书。”凌子内心很激动,觉得自己的决定没有错,帮助了一个值得帮助的人。下午,凌子要告别了。“姐姐——”一直沉默寡言的晓谁动情地叫了她一声。暖暖的阳光下,凌子看到那双充满感激和希望的眼睛,突然有了一种责任感和压力,她必须要努力写稿,挣钱,一定要继续资助下去。 善心义举感动众人 武宣之行,让凌子感叹不已。同在蓝天下,同为父母所生,而命运却迥然不同。有人锦衣玉食,铺张浪费;而有人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同学之间经常互相攀比,你买100元一双的鞋子,我就买200元一双,有的一身名牌衣服竟然花费上千元。”12岁的凌子开始思考人生价值观,觉得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盲目追求物质生活,崇拜金钱,都是一种“牺牲”。对“牺牲”一词,她的解释是,为了某一种物质上的需要,而把精神价值贬到最低值,那就是“牺牲”,是失败人生的一种表现。凌子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后来,她写了一篇文章《我用稿费资助小妹上学》,字里行间充满同情和爱,结尾写道:“韦晓谁,请多珍重,认真读书,好好把握自己。我一定会以你为榜样,更加努力,同时用功写作,多挣稿费,用我微薄的力量继续资助你上学。”此文被多家媒体刊载,凌子的事迹感动许多人,她收到了全国各地上百封读者的来信,还有一些汇款,热心人表示,要和她一起资助韦晓谁读书。凌子深受鼓舞,但那些钱她一分不收,让父母如数退还。一位自称家住柳州市三中路66号名叫“黄艺”的好心人,当时也每月给她寄来了100元,并坚持了将近一年。凌子把钱退回去时,结果“查无此人”。她在报纸写了一篇“寻人启事”———《好心人,小妹找您泪花流》,但“黄艺”一直杳无音讯,凌子只好把他(她)寄来的钱全部存进了银行。 独立女孩苦练写作 在凌子的“作品集”中,记者看到一篇《作文协议书》,签订协议的双方分别是凌子和她的爸爸。“从小学三年级起,爸爸就开始要求我写作文。上学时,每周写一篇;放假时,每天写一篇。‘写’海无涯苦作舟,可我偏偏‘喜甜厌苦’,为此,没少和爸爸讨价还价。经反复协商,决定签订本协议,以便双方共同遵守……”凌子坦白地说,她不太喜欢写作,很多时候都是爸爸“逼”的。她第一次作文,完全是有感而写,那篇文章叫《小皇帝》。那时凌子才9岁。有天到一家商场儿童游乐园去玩,看见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被4个大人宠着:妈妈抱着他,奶奶帮他擦汗,爷爷用巧克力逗他,爸爸在前面开路,可那孩子还是不满意,动不动就大哭大闹。“看到那情景,我觉得很不是滋味,那个孩子被惯成那样,将来还怎么做人啊。”凌子联想到曾经看过一篇新闻,说的是一个13少年考上大学后,可他不会洗衣服,也不会煮面条,母亲只好到学校去伺候他。她觉得那个号称天才的少年简直就是一个废人,于是挥笔写成了那篇文章,很快被报纸采用。凌子从小崇尚独立,她经常一个人上学,逛公园,逛街。“5年前,一天我下班晚了,回到家里,桌子上摆好了饭菜,我还以为是她爸爸做的。凌子夹一块炒鸡蛋塞进我嘴里,兴奋地说‘妈妈,我会煮饭炒菜了!’当时,我的眼泪刷地流了出来。”凌子妈妈激动地说,那一年,女儿才9岁。凌子又写了一篇《炒鸡蛋》,发表在报纸上:“我倒上油,将搅好的鸡蛋放了进去。啪,鸡蛋‘兴奋’起来,在锅里唱歌。我拿起铲子帮鸡蛋伴舞。一会儿‘芭蕾舞’,一会儿跳‘迪斯科’……”爸爸发现了她的写作才能,开始着手培养。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硬性规定她每周写两篇周记,三年级时每篇要写300字以上,四年级400字。“幸好小学六年级就毕业了,如果再有七、八、九年级,那我就惨了。”说起写作,凌子满腹“牢骚”:“有时,为了早早出去玩,我随便写篇作文应付爸爸,没想到爸爸竟让我重写。那时候,望着窗外,泪水情不自禁地滚落出来,落进嘴里,咸咸的、涩涩的。”当然,有苦就有甜,每当她写出一篇好文章,被爸爸“验收合格”,得到老师表扬,感受同学的羡慕时,凌子好比吃了蜜糖一样,甜透心扉。 结对助学策励自己 和韦晓谁结成助学对子后,凌子写作多了一份动力。每当遇到困难想偷懒时,凌子就会想起晓谁来。她时常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晓谁,晓谁是自己,结果会怎样?晓谁每天上学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回到家里,要帮叔叔砍柴,喂猪,放牛,要带小弟弟小妹妹,要煮饭烧菜。晓谁从来没有过玩具,很少穿新衣服,一年到头难得吃肉,甚至填不饱肚子。而凌子和大多数城里独生女一样,想吃有吃,想穿有穿。如果两人调换一个位置,凌子猜想,只会出现一种情况:晓谁肯定能做好她,而她未必能当好晓谁。凌子打算努力做好自己。初中3年来,她的写作水平大有长进,已不再满足生产“豆腐块”。去年暑假,凌子写了一部小说《界》,一气写了4万多字。当时她和父母都感觉不错,原本打算这个暑假完稿,可回头看看,凌子觉得此小说的行文主题都比较稚嫩,毅然放弃了。目前,她正在构写一部新的长篇小说。几年来,凌子已经挣了近3000元稿费,她把那些钱全部存进了银行,用来资助晓谁读书。今年5月,她和父母再次去武宣探望了晓谁。5月的山村一片翠绿,充满勃勃生机。跟上次相比,晓谁好像换了一个人,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她脸上的笑容像一朵盛放的山桃花,无比灿烂。晓谁带她逛遍了村庄,说了许多快乐的事情,惟独没到讲到自己苦难和不幸。“我喜欢她的乐观,感觉她很坚强。”凌子很感动。每次接到晓谁寄来的优秀成绩单,凌子都感到非常快乐,仿佛自己考出好成绩一样。“如果有一天,她的学习成绩不好了,你还会资助她吗?”“这要看她的学习态度,如果她尽力了,我当然还要资助下去。如果她自己不努力,那我肯定会放弃。我不可能去资助一个对社会没有用的人,那是浪费。”“你觉得你能改变她的命运吗?”“不能!我没有权利改变她的命运。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采访结束,记者准备告辞时,凌子飞快地打开冰箱,取出了两个冰淇淋,递过一个:“你采访辛苦了,我请客,所以我也得陪你吃。”说完,张口朝冰淇淋咬去。“呵呵,凌子自己终于找到吃冰淇淋的借口了。”妈妈大笑。凌子冲妈妈做一个鬼脸,露出纯真的笑颜。 作者:洪静 (来源:新桂网-南国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