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维护和平 促进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1:53 新文化报

  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指出,对抗战最好的纪念是——

  本报讯 (记者 曹莉马飞)19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教育厅、省社会科学院和省军区政治部,在长春联合召开了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省委副书记全哲洙到会并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俊清主持会议。

  全哲洙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共同进行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上第一个举起了反法西斯的旗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哲洙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和世界史上的伟大壮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中国人民能够在“灭种亡国”的最危险时刻开辟救亡图存新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是无限的。全哲洙同时强调,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对抗日战争胜利的最好纪念。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大力弘扬抗日战争所孕育的那种不朽的爱国主义精神。继续加大东北抗日联军史和东北沦陷史的研究力度,通过更加广阔、更加全面的视角,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教育和警示广大共产党员、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全力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把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的浴血奋战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6位论文作者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作了大会发言。干掉50多日寇挨了批评

  宋述分:1925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柳滩村,1938年春,投身冀中名将吕正操担任司令的人民自卫军,该军同年改编为八路军。

  抗战胜利60周年感言:和我一同离开家乡,参加八路军上前线的老乡宋秀峰、赵克遥、赵景兄等人均已为国捐躯,我用一首《怀念烈士》缅怀英雄:小河畔柳滩,桃花开满园。绿珠迎风舞,不见秀峰还。柳乡花似锦,克遥杳无音。景兄今何在,怀念捐躯人。泪水再也挡不住……66年前,日军子弹射穿他的腰间,他咬牙不哭;而今提到当年救命的老奶奶,“老八路”宋述分却难抑英雄泪,阵阵烽烟仿佛重绕身边。老兵·最深刻对“头一仗”记忆犹新

  宋述分现住长春市重庆路,老人对“头一仗”记忆犹新。

  1939年一个秋天的深夜,一伙日军由“东路旧城”出发向南运送物资,宋述分所在的二营半路截击。西刘庄外的村道,大家把十几个手榴弹捆为一扎,埋在路上,几十米外还架上机关枪防止敌人逃跑。“鬼子运输队来了!”宋述分说,日军9辆汽车的间距很近。轰隆!手榴弹让汽车全体抛锚。营长举着手枪,“上!”二营战士们爬上车,敌人还没缓过神儿来,刺刀已经逼至胸口。

  这仗没费一发子弹,50多个日寇全被战士们用刺刀挑死。“不凑巧”的是,中共中央军事考察团亲临现场观看,二营“闪电战”得到高度表扬和严肃批评。表扬不必提,批评是因“光想着消灭敌人,没抓活的”。老兵·最开怀令人捧腹的遭遇战

  八路军的故事多又多,老人讲了两场很搞笑的遭遇战。

  1941年,二营行军途中暂住某村。黎明,村口传来枪声,时任9班班长的宋述分和战士们上房观察情况。原来,一伙日军在追游击队员。“这帮鬼子倒霉,碰上咱正规军。”宋述分笑了,“二营400多人都醒了,埋伏圈很快布好。”几名游击队员跑进村想躲起来,发现村内都是八路军,乐得直蹦高。几十名日军追得不亦乐乎,满以为手到擒来,没想到神兵突降,当即傻眼,想跑都来不及。三下五除二,只有一个日本兵扛着机关枪跑出村。“这家伙边跑边卸机关枪零件往菜地里扔。”宋述分一看,等抓到活口机关枪也拆没了,一声枪响,这个日本兵应声栽倒,可惜机关枪被拆成只剩“光杆”。

  另一次是二营在河间被日军追击,形势十分危急,南边是坟地,日军几挺重机枪把守,北边是大批追兵,营部只能向西撤退,但西边是一座日军大炮楼。“我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冲向敌军炮楼,不拿下它,就没活路。”驻守炮楼的日军看着几百名八路军冲来,不晓得八路军后面的漫天尘土是日军。“他们被这阵势吓傻了,丢下炮楼跑了。”于是,大炮楼转眼间成为八路军的牢固阵地。估计是日军分析围攻炮楼代价巨大,大批追兵就撤了。本是敌追我逃,结果战士们虚张声势巧夺炮楼,还立了一功。老兵·最激烈子弹横穿他腰间

  “想入党不?”1940年春,连队指导员王寿仁问连里号兵宋述分。当时,八路军党组织在军中并不公开。15岁的宋述分认为,参加八路军就是入党。王寿仁解释:“你还不是,共产党员必须冲锋、吃苦在前,撤退、享乐在后。”过后,宋述分误以为和党组织谈过话就算入党了。

  一天,日军来村里抢粮。宋述分所在连队从侧面牵制,另一连从正面狙击。冲锋时,连长陈海山(东北人)高喊:“布尔什维克同志们,带头冲啊!”布尔什维克不就是共产党吗?要冲锋在前!宋述分吹完冲锋号就开跑,年小脚快的他背着军号冲在队伍最前面。双方在道边小土坡交火,宋述分和战友们在土坡后用手榴弹打退敌人4次进攻。这时,连队发现日本骑兵正向我军另一连后侧压来。“谁去通知他们?”陈海山急了。宋述分自告奋勇,冲上土坡跳进道边壕沟内,冒着弹雨奔至该连阵地,通报完敌情,又往回跑。

  任务完成了,土坡后面就是战友们,小号兵爬上壕沟,突感腰部受到重重一击,没有痛感,似乎被人打了一记很重的拳……宋述分摇摇晃晃栽进沟内,连队文书宋振恒过来救援,胳膊被打穿,仍忍痛把他抱回阵地。宋述分入党后才知道,宋振恒表面上是文书,实际身份是连队党支部书记(后在战斗中牺牲)。老兵·最感谢老八路回河北拜祭救命老奶奶

  肋骨被打断的宋述分从鬼门关爬回来,部队把他留在西王庄一位孤老太太家养伤。5月份宋述分接受采访时说,长久以来有个愿望就是,想回河北祭拜老奶奶。

  “老奶奶说她姓石,告诉我鬼子来查,就说自己患上肺病,能传染。”宋述分说,石奶奶冒着生命危险藏着他,连粗粮都不够吃,石奶奶却讨来白面、鸡蛋照顾他。一个月后,伤势有所好转的宋述分回到部队加入共产党,升为班长。连队路过石奶奶家时,他跑去感谢。看到小八路生龙活虎地跑来,正在地里干活的石奶奶笑着说:“这孩子又长个儿了。”宋述分奔到石奶奶面前跪下,未语泪先流。石奶奶也哭了,“孩子,报仇,打鬼子!”短短七个字,已经足够。

  说到这里,宋述分再也忍不住泪水,“这是最后一次见到她,没有老奶奶,就没有我的命。”如今,石奶奶如果在世,恐怕要超过110岁。解放后,在吉林省工作的宋述分曾多次想找老奶奶,但始终未能如愿。头两年,宋老曾托河北当地民政部门寻找,未发现石奶奶的消息。宋老表示,如果石奶奶去世,到她的坟前吹一首军号是他毕生最大的心愿。

  宋老的女儿宋丽告诉记者,宋述分在6月17日回到河北,当地民政部门非常重视此事,帮助宋老寻找二十多天,最终在西王庄附近找到几座无碑坟头。当地人士猜测,石奶奶很可能就葬在那里。遗憾之中,也算是一点安慰。老兵·最深刻无心插柳的地道战

  1942年,抗日形势变化,斗争由地上转入地下,宋述分任高阳县某游击队队长。在电影《地道战》中,冀中军民在地道中神出鬼没,日本兵叫苦连天,宋述分完整地经历了这段历史。

  “在电影里,挖地道就是为了打鬼子。其实一开始,挖地道只为藏身。”宋述分回忆,在鬼子扫荡时,一些党政干部会在家中挖个小地窖藏起来,“空间都不大,炕下、磨盘下等地方都有可能。后来,大家发现地道不仅可以用于藏身,更是打游击战的好地方。“鬼子在村里不敢靠墙站着,谁知道什么时候会在墙角里伸出枪口,更不敢下地道。鬼子扔毒气弹、手榴弹都没用,出口多啊!那真是拿我们没办法。”本报记者刘昕当年子弹射入的地方,疤痕仍清晰可见本报记者李洪亮 摄经典瞬间

  8年抗战,14年抗争,无数个经典瞬间。

  在怀念与追忆的日子,我们辑录下了关于那场战争的经典瞬间,述说照片背后的传奇故事。穿越历史的二十四道拐

  一支车队沿着“S”形的崎岖山区公路缓慢爬行,细细一数,这“S”状恰有24道弯拐。

  这是贵州安顺市晴隆县至关岭县之间的一段公路,它始建于1927年。1943年,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又主持加以改建,当时一位美国随军记者拍摄下这张照片,从此,“二十四道拐”盘山路开始名闻遐迩。

  但在这张照片背后却深藏着一个近60年的误会。由于当时媒体通常把从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昆明至重庆的所有公路都理解为“史迪威公路”,所以数十年来,“二十四道拐”一直被人们误认为在中印公路的某个路段。2002年云南学者戈叔亚经过多年寻访考证,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秘密。虽然“二十四道拐”并不在中印公路上,但它却以其险峻奇特的构图,成为中美携手共建抗战“生命线”的生动图证。

  1937年,云南人民用血汗与生命修筑了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得外援的“输血管”。为了修建和护卫这条“生命线”,中外军民付出了极大代价。据新华社抗战·新新闻不能忘却

  6名摄影爱好者用6个月时间,拍摄60张抗战老兵照片,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激励后人。遗憾的是,杨还在老人在预约拍摄前一天不幸过世。8月21日上午,这些照片在长春市图书馆二楼展厅展出。

  图为陆贵棋老人在自己的照片前讲述当年的经历。本报记者 白桄 文/图从绿林好汉到抗日将领

  安图县明月镇革命烈士纪念碑,始建于1980年,2005年重新装修。纪念碑位于安图县明月镇西面山上,高6米,底座宽2米,为纪念王德林等烈士而建。

  王德林(1875年-1938年),原籍山东沂水县,闯关东来到安图。他杀富济贫、袭击沙俄、绑洋票。1917年,他率队投奔吉林军,被任命为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1931年11月,王德林接到旅长电话,让他协助日本人修通吉会路,王德林没有从命。12月7日,日本“三友敦图铁路勘测队”队员强行闯入瓮声砬子炮台防区,劝告无效后,两名日本人被当场击毙,造成轰动东北的“瓮声砬子”事件,王德林对战士的爱国义举十分钦佩,承担起事件的责任,面对“中日联合检查团”的盘问调查,他痛斥日本人的侵略行为,迫使日本侵略者承认是“误会”。

  1932年,在中共党员李延禄的引导下,王率军在小城子高举抗日大旗,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联合各界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七七事变”后,王德林将军率领旧部奔波于江淮、豫鲁等地,招募抗日志士,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后因旧病复发,于1938年12月20日与世长辞。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追认王德林为革命烈士。本报记者杨威文/图安图县明月镇革命烈士纪念碑(新闻编辑:)(来源:新文化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