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亏损整体超盈 油价倒挂源于油品定价机制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4:16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网8月22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一直在供油紧张环境下诉说石油加工业亏损的中石油、中石化集团,并没有因为亏损而被国资委降低考核等级,也没有在500强席位上受到影响。有专家直言,油价倒挂造成的炼油亏损,并不一定能真正影响到在国内占据垄断地位的石油巨头的丰厚利润。在对油价和油品供应的关注和争论中,对国际油价变化反应迟缓的油品定价机制,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炼油:真实存在的亏损 石油巨头一直强调的炼油亏损,终于有了一个量化的指标。 8月19日,石家庄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石炼化累计加工原油146万吨,销售产品13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81亿元。由于上半年原油与成品油价格严重倒挂,公司上半年利润亏损3.07亿元。去年同期还盈利3900万元,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减少882.59%。 此消息发布后,石炼化股价应声下跌6.44%。需要强调的是,石炼化是中石化控股的公司之一。由于中石化还未公布半年报,所以业内人士认为,石炼化的半年报对中石化相同领域的数据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同为石油加工行业的锦州石化,也在8月2日的公布的半年报中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比去年同期减少522.56%。石油加工企业从去年的全面盈利,一步落入了今年上半年的全面亏损,企业认为原因就在于国内油品市场的油价倒挂。 所谓油价倒挂,就是指由于国际原油价格的攀升,炼油企业原油采购价格不断上升,而成品油的价格却并没有随之提高,造成成品油价格低于企业的炼油成本,造成企业“越炼越亏”的状况。 据了解,今年以来,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始终较国际价格低1000多元/吨。以近期新加坡到岸价为例,6月份汽油零售价为5844元/吨,柴油零售价为5822元/吨,而同期国内汽油零售价仅为4600元至4700元/吨,柴油零售价仅为4200至4300元/吨。而同期的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已突破每桶60美元,约合每吨3500元人民币。这就造成了传说中“炼一吨油亏一千元”的情况。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巡视员李扬也表示,国际油价上涨,使得炼油企业生产积极性不足,也是广东等地成品油供应偏紧的原因之一。 巨头:堤内损失堤外补 虽然炼油行业是一批亏声,但石油开采行业则是另一番景象。 8月9日,中国石化中原油气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中原油气主营业务收入11亿3072万元,实现利润4.8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5.9%和25.4%。其中原油产品销售23.81万吨,销售收入6.27亿元,利润更是大涨50%以上。 由于中石化控股了中原油气的70%的股份,并且中原油气的原油基本通过关联交易销售给了中石化,所以业内人士认为,中原油气的半年报,对未公布半年报的中石化的油气开采部分,同样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石化2004年的业绩为净利润人民币322.75亿元,同比增长了69.77%。而中国石油2004年的业绩为净利润1029.27亿元,同比增长47.9%,并创下上市以来最好水平。这样的出色业绩甚至一举超越了汇丰控股,成为中国香港联交所2004年盈利最高的上市公司。两家石油公司业绩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根据中石化2005年第一季度的报告显示,中石化第一季度原油开采为953万吨,如果二季度的开采量与一季度相当,中石化上半年将有接近1900万吨的原油开采。一季度中石化的原油销售价格为2127元每吨,如果参照石油价格在这几个月的变动,以及中原油气的半年报,业内人士预计中石化仅在原油开采一项上,就有超过150亿元的利润。而中石油的利润较之将更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全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全行业净亏损10.3亿元。也就是说,即使这10亿元的亏损全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的,也只是巨头采油盈利的零头。 定价机制成关键 在消费者和炼油厂的埋怨中,由发改委确定的定价机制成为了一个尴尬的角色。据了解,目前中国石油业的原油和成品油定价机制都由发改委制定。 在中国,国内原油及成品油的供应都有国内自产与进口两种途径。其中国内自产的原油及成品油价格的确定取决于国家发改委根据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与国内实际情况制定的基准价。具体地说,国产原油基准价格是由国家发改委根据上月国际市场相近品质原油的离岸价格加上关税确定的,贴水或升水由购销双方根据原油运杂费负担和国外油种的质量差价及市场供求等情况协商确定,这样使得国内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 这样的定价机制,使国内原油价格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也使得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中充分受益,业绩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与此同时,国产原油定价滞后于国际市场价格一个月的“时间差”,又使得中国的原油进口陷入了“买涨不买跌”的怪圈——国际油价上涨时,由于预期一个月后国内定价也会相应上涨(他们甚至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下个月的我国国内油价,而且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的几位数),所以几大公司就会高价大量买进。而中国的成品油定价则几乎完全是计划价格。 目前国内现行的成品油价格体制主要是沿用2001年制定的方案,即国内汽、柴油价格与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如果三地加权平均价格按月变动幅度超过8%,发改委就可能在三地加权平均价格的基础上加运费后制定出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的幅度内制定最终零售价格。 同时,2001年10月原国家计委发布的《关于完善石油定价机制相关办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国内成品油价格在国际油价短期上涨时不上涨,而在国际油价下降时不降或少降”。 7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全面上调了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业界分析,这是迈向资源税改革的试探性的一步。面对垄断的油气资源企业由于市场价格上涨带来的暴利,国家用财税手段进行必要调节的做法被市场普遍认可。 据了解,改革石油定价机制的方案将主要由发改委能源局、经济运行局、价格司三个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而改革方案目前仍在保密状态。(记者勾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