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歌·保卫家乡之延安风云:宝塔山烛照全中国(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2日16: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1937年-1945年) 文/本报特派记者 夏杨 宋毅 张小磊 战士报记者 吴志帆 朱少勇 图/本报特派记者 陈秋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 “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 宝塔山下,延河之畔,延安革命纪念馆里,这首写于1938年的《延安颂》,将我们一下子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延安,这个群山环抱的陕北小城,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由于中共中央的驻守,成为那个年代中国的希望所在。“八载干戈仗延安”,这个黄土高原深处的偏远小城,指导了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宝塔山上的灯光,照亮了全中国。 在凤凰山,在王家坪,在枣园,在杨家岭,记者静静地感受当年中央领导人留下的足迹。窑洞内的陈设十分简单,一张木制的办公桌,一把木椅,一个土炕。炕头毛泽东盖过的粗布被褥,桌上用过的笔砚,墙上发黄的地图……就是这些简陋的陈设,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指导着全国的抗日战争。 “为了维护联合抗战的局面,延安党中央不懈努力。”原延安行署副专员、今年80岁的徐金山老人告诉记者,在上海、太原、南京、徐州相继失陷后,国民党开始散布“再战必亡”的论调,而党内王明却想依靠国民党军队取得速胜。抗日战争到底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为了指导全国人民解决这个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下的窑洞内,不分昼夜地写作,很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论持久战》。 徐金山老人说,《论持久战》高屋建瓴,通过对中日双方特点的精辟分析,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得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的重要结论。之后朱德也写了《论抗日游击战争》,周恩来写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刘少奇写了《抗日战争中的若干基本问题》,对如何以游击战坚持持久战等问题作了论述。 “毛主席写文章很快,一旦构思完成后,下笔如有神,且总是不分白天黑夜,直到写完为止。”徐金山说,毛主席虽然在凤凰山窑洞里住的时间不长,却写出了《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等好几部重要著作。 土窑洞里指挥千军万马 党中央在延安指挥军队在前线抗战,同时指导全国的抗日战争。位于延安城东北的清凉山,正是延安时期新闻出版机构的集中地,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印刷厂、新华广播电台均设在这里。当年党中央的声音通过报纸、电台迅速传遍抗日根据地。为了向全世界人民宣传中国抗战,当时还在英国教授林迈可的指导下,成立了英语广播部。清凉山在延安和各根据地及世界各国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陈毅元帅曾赋诗一首:“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中共中央对日抗战的命令,都是从延安的土窑洞中发出去的。”徐金山告诉记者,毛主席的重要著作,大多是先在干部会议上讲话,然后通过报纸和电台传向全国。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发表了抗日通电,毛泽东、朱德分别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 “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后,共产党对多年争取过来的抗战局面非常珍惜,机会成熟马上调兵遣将开赴战场。”徐老说,洛川会议后,红军执行毛泽东的命令,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时,南方八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八路军受命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其中,八路军115师挺进晋东北,120师挺进晋西北,129师挺进晋东南。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