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难忘英美战俘营的抗争岁月(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18)(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4:4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难忘英美战俘营的抗争岁月(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18)(图)
  图为“美国奉天战俘幸存者访问团”部分成员在沈阳英美战俘营旧址门前留影。

  “奉天俘虏收容所”,是侵华日军设在中国辽宁沈阳的英美战俘营。今年2月,10多位白发苍苍的英美战俘幸存者重返故地,控诉当年日军虐待战俘的暴行,缅怀与中国工友同患难、共与日军相抗争的往事,不禁老泪纵横,感慨万千———

  2005年2月25日,一批来自大洋彼岸的特殊客人抵达中国辽宁沈阳。这个由10多名英美老战俘组成的“美国奉天战俘幸存者访问团”重返故地,缅怀往昔。在位于沈阳市大东区青光街27号、当年关押他们的日军英美战俘营旧址前,老人们回忆起与中国工人共同与丧失人性的日军进行巧妙的抗争时,一个个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死的战俘很多,停尸房很快就被堆满了”

  1942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在菲律宾战场失利后,日本人在对盟军战俘进行了一次残酷的“巴丹死亡行军”之后,又无视国际公约,将各地区的盟军战俘用货船密舱转押到其“后方”,用来充当劳工和生化武器试验活体。

  当年11月11日,伴随着一场罕见的大雪,第一批盟军战俘来到中国沈阳。战俘来到沈阳后,即被关押于“奉天俘虏收容所”,即英美战俘营。从1942年到1945年,这里曾先后关押过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士兵2000多人,其中盟军少将以上军衔的高级军官就有17名。二战期间,盟军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死亡率为1.2%,而战俘在奉天战俘营的死亡率竟高达16%。因此,有学者称这里为“东方的奥斯维辛”。日军对关押的战俘,有许多令人发指的行为。在这里,战俘们虽未遭受奧斯维辛集中营里出现的血腥屠杀,但疾病、寒冷、饥饿、毒打,如同家常便饭一般降临在他们身上。

  除了各种肉体的折磨,还有更可怕的“阴云”笼罩着他们:731部队曾秘密地潜入战俘营,并分批次给战俘注射鼠疫菌。很快,被注射的战俘轻者高烧不退,重者在痛苦中死去。后来,还将他们的尸体解剖、化验,用于器官实验。

  81岁的战俘营幸存者罗伯特·A·布朗1940年服役于美国陆军航空兵,本人是卫生兵,他是战俘营里最年轻的战俘(18岁),并在战俘医院工作。二战结束后他得到了美国军方的嘉奖,表彰其对伤病战俘的救助。布朗通过翻译告诉笔者:“日军虐囚严重,加之物资匮乏、药品奇缺、天气寒冷,死的战俘很多,停尸房很快就被堆满了,后来成百具尸体就被堆放到一间很大的库房里,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被埋葬。”

  英美战俘与中国工友结下生死友谊

  尽管生存状况十分恶劣,但战俘们一天也没有放弃和中国工友们联合起来,共同跟日军进行抗争。当回忆起同中国朋友在患难中结下深厚的友情时,许多老战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在战俘营一起做工时,日本监工不允许战俘和中国工人说话,但每天早晨,趁日本人不注意,战俘们还是友好地和中国工友们打招呼。当时的中国工人高德纯老人生前还记得,和他一起劳作的美国人每天早上总是对他说“早上好”。

  1945年的春天,3名美国战俘在一个中国工人的帮助下逃跑了。帮助战俘逃跑的正是高德纯,他在经受了灌辣椒水和蜡烛油的折磨后,被投入监狱,直至战俘营被解放后才获得自由。2004年,85岁的高德纯老人去世。

  当年战俘编号为266号的美国人尼尔·加格,如今已是90岁高龄,回忆起那些同患难的中国工友时,他忍不住热泪盈眶。尼尔在战俘营里是一名钳工,距离他干活的车床不远处,有一位中国工友李立水。一次,李立水悄悄从运送蔬菜的马车上偷下两根黄瓜,趁日本监工不注意,飞快地扔到尼尔的工作区。尼尔兴奋地做出一个“OK”的手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饥肠辘辘的战俘来说,两根黄瓜就是一辈子难忘的恩情。

  “每一个人都在同日本人作着顽强的战斗”

  盟军战俘当中,有方便条件又会手艺的,就偷配日军仓库的钥匙,弄出食品或器材。食品大家共享,器材则通过中国工友或儿童运出去变卖,补充战俘们的生活急需。更多的时候,战俘们把仇恨变成打击日军的行动。在室外挖沟时,他们故意将沟侧面掏空,不时造成大面积塌方,多次延长工期。一次战俘们发现囚营里运来一桶酒精,便制订了破坏计划,把酒精分装成小瓶分散携带,后来他们寻机在日军的MKK工厂内,放火烧掉整个一座车间,使日军损失惨重。

  尽管语言不通,但共同的仇恨与苦难,使英美战俘和中国人民建立了特殊的友情。就像老战俘克里斯丁所说:“虽然远离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过着艰难的生活,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同日本人作着顽强的战斗。”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

  作者:陈冠旭 姜凯 文/图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