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难见气节(人民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5: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江作苏

  在长江之滨的武汉,人们至今追忆着抗战中的两条船,从中品味着“民族气节”的分量。

  创办于武汉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人抗战的舆论阵地。即使在日军对武汉形

成合围,不断有飞机空袭的情况下,报纸仍坚持战地呐喊。直到1938年10月武汉保卫战失利之际,《新华日报》部分人员才乘“新升号”轮溯长江撤退。敌机尾追狂轰,船上的25名《新华日报》工作人员英勇牺牲。这些新闻工作者,以携笔上疆场、视死如归的勇气,把自己的英名留在了浩浩长江上。

  而中山舰则是中国爱国军人的忠贞之舟。同样是在1938年10月的武汉保卫战之中,日军轰炸机群狂轰中山舰。舰长萨师俊指挥官兵奋起迎敌,舰炮和机枪织成火网使敌机不敢低飞。萨舰长在双腿炸断、不能直立的情况下,仍血战不止,最终萨师俊和二十余名水兵壮烈殉国。

  今天,打捞出水的中山舰,静静地陈放在武汉,它斑驳的铁甲仍然闪现着抗战的烽火。在人们的心中,殉国英雄的耀眼风采不会褪色,浩然正气必将代代相传。

  重道义、讲气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认为,道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正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日本侵略者,在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有气节的中国人“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讲气节,小则表现为“匹夫不可夺志”的人格精神,大则表现为甘为国家献身的民族气节。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他们理所当然地奋起抗击。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说:“时穷节乃见”。国之将破,视死如归,身家性命,置之度外。1938年7月12日的《新华日报》报道,在郭沫若发起的抗战献金运动中,武汉两位腿部伤残的辛亥老兵,拄着木棍爬上台去,献出2元钱。他们悲壮地说:“年老为残废,再也不能背枪打鬼子,谨献两只大洋,买几粒子弹。”当时十分贫困的武汉市民,数日内慨然献金百万抗战,这种浩然之气,怎能不撼人心魄?

  诗人艾青愤然而起,成长为抗战诗坛上“领唱的歌手”。在创刊刚刚五天的汉口版《新华日报》上,他发表了《我们要战斗:直到我们自由了》。诗作高擎火炬向太阳,以充满自信的调子为民族解放战争而歌唱。不少热血青年在诗歌的鼓舞下,踏上疆场,奔赴延安。

  国难见忠贞,危亡看气节。六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抗战之中的文人武将,至今犹存几人?当人们逡巡于旧战场之时,追忆于尘封史实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其中所蕴含的“气节”二字。这种宝贵的精神发于胸臆,见于行动,是支撑前人浴血奋战的强大动力,也是激励我们实现振兴中华伟大理想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3日 第四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