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战争的记忆 和平的心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5: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战争的记忆 和平的心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图)
来自美国的孟羲在向孙女讲述他在集中营里的经历。

  钟日摄

  本报记者 刘成友

  山东潍坊二中校园里,迄今仍存有几座老建筑:默然肃立的老教堂,青砖红瓦的乐道院,参天的古树……这里是二战时期的潍县集中营旧址。60多年前,有1500多名外国侨民曾被日军囚禁在这里。

  8月17日,67名曾被日军囚禁过的欧美人士及其家属来到这里,共同纪念潍县集中营解放60周年。当初,他们大多还是10岁左右的孩子,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目睹这里的一砖一瓦,老人们不禁相拥而泣……

  现任美国新泽西州议员的戴爱美女士,9岁时被关押在此。她在纪念会上动情地说:“我们这些曾被关押在集中营的人,今天愿在这里以亲身的经历体会,告诉大家:战争、仇恨、暴力绝非通向和平之途!”

  苦难与恐怖———

  集中营最多时曾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被关押人员中还包括327名儿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将中国沦陷区内的许多外国侨民强行关押。1942年3月,幽静典雅的潍县乐道院被日军强占后改造成一座阴森恐怖的集中营。日军将长江以北地区及上海的美英等国侨民陆续掳来关押。

  据统计,这里最多时曾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后因交换战俘释放了500人。被关押人员中包括327名儿童。

  集中营的生活不堪回首。长期的饥饿和劳作,使大家憔悴消瘦,神情麻木。有人体重锐减了45公斤,还有已经发育的少女停止了月经。

  为防止难友外逃,集中营周围架起了铁丝网,集中营外的一个中国孩子曾被电死在这道铁丝网上,日军看守为恐吓难友,硬是让尸体在网上挂了两天。

  “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是在潍县集中营里留下的,虽已过去60多年了,但我仍时常从噩梦中惊醒。”77岁的新西兰老人毕大卫回忆起当年那段苦难经历,嗓音变得干涩。

  信念与友情———

  唯一能自由出入集中营的中国运粪工张兴泰父子,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难友们与狱外联系

  尽管没有了人身自由,难友们仍然相互关爱。为了斗争,难友们推选出由9人组成的“自治管理委员会”,多次与看守当局交涉,最终争取到了孩子们在集中营内上学以及教徒们做礼拜的权利。

  戴爱美女士至今仍然难忘她过生日的动人一幕:午后的阳光里,她跟在女老师身后,悄悄来到一个僻静处。《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缓缓从老师口中传出。戴爱美睁开双眼,一个略微有点干瘪的苹果静静地躺在一个铁罐头盒中———这是老师送给她的生日礼物……

  很多人看过一部获第五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烈火战车》,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1924年获奥运会400米冠军的英国人埃里克·利迪尔。在集中营里,他因幽默乐观的个性被推选为营区康乐小组主席。“他经常为我们这些孩子组织活动、比赛,让大家心里一直保存着希望。”戴爱美女士回忆说,孩子们送他绰号“苏格兰飞毛腿”。由于得不到及时治疗,身患疾病的利迪尔于集中营解放前6个月时长眠在中国大地上,年仅43岁。

  家住潍坊的于兆吉老人回忆道,当时难友经常用物品与墙外的中国老乡们交换些食品,西红柿最受欢迎。有一天,还在读小学四年级的他带了15个西红柿来到集中营大墙下,看到墙头上一个小女孩瘦骨嶙峋,顿生怜悯之心,就在盛西红柿的篮子要吊上去时,他把口袋里自己都舍不得吃的一个鸡蛋放了进去。小女孩消失了一会儿,再出现在墙头上时,她怀里抱着一把自制的木琴,搁在篮子里放下来。尽管语言不通,但他明白这是小女孩对那一个鸡蛋的回报。时隔多年,他一直保留着那把小木琴。

  在长时间的囚禁生活中,集中营附近的中国人给予这些外国人巨大的帮助,同时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集中营看守严密。曾任齐鲁大学教务长的德位思博士迫切希望能与外界取得联系求得救助,他想到了唯一能自由出入集中营的运粪工张兴泰父子。张兴泰接受了这一任务,并冒着生命危险将信件转给营外的牧师,最终集中营盼来了急需的药品和营养品。

  17岁的美国青年恒安石和30多岁的英国海军退役上尉狄兰计划出逃。他们委托张兴泰与附近的抗日游击队联系。张兴泰再次慨然应允,他几经寻访终于与当地游击队联系上。1944年6月9日夜晚,在日军哨兵换岗的一瞬间,恒安石和狄兰以及英国电气专家托米敏捷地溜到大墙下,身高两米的托米充当人梯,两人飞越高墙,并在游击队的接应下成功逃离了集中营。恒安石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任美国驻华大使。

  自由与纪念———

  集中营解放那天,人们沸腾了;昔日被囚禁的侨民,在心底都有一个难忘的中国情结

  难友们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从来没有泯灭过。有人在教堂的地下室里找到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经过修理,这成了集中营内乐团的主要乐器。由基督教“救世军”队员、天津歌舞团的难友等组成的管弦乐队,经常排演一些令人振奋的歌曲。他们还把美、英、中、苏四国国歌串在一起,谱成《同盟国进行曲》演练。

  1945年5月的一个深夜,23号营区的巨钟突然发出阵阵轰鸣,难友们被日军气急败坏地集中起来,查询何人打钟。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可是大家难掩内心的喜悦。原来,难友中有人秘密约定,一旦德军放下武器,就在夜间敲钟。这是为法西斯敲响的丧钟!难友们欣喜若狂,他们预感到,苦难的日子就快结束了!

  1945年8月17日,潍县集中营获得解放。人们潮水般涌向门外,许多人争着把伞兵的降落伞撕成碎块,留作纪念。

  毕大卫、李爱锐、柯喜乐、戴存仁、戴爱美……这些拥有地道中文名字的人们却是一群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昔日被囚禁的侨民,现在有的已成为所在国政界、商界中的知名人士。他们组织潍县集中营营友会,建立网站,撰写回忆录。出生在潍县集中营的沙德拉·司马女士,还用积蓄在潍坊二中设立了奖学金……

  战争让这些外国人在潍县集中营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至今他们中一些人还会讲简单的汉语。在他们心底,都有一个难忘的中国情结。戴爱美这样深情地讲述自己1983年第一次回到中国的感受:“我跪在北京国际机场的地上,亲吻这块土地。我出生于河南开封,中国是我的母亲,我终于回到家了!”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3日 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