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隐蔽战线女英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5: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张黎

  对文学感兴趣的人,从鲁迅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日记里,可以发现一位被称作“汉堡嘉夫人”的德国女士。她就是鲁特·维尔纳。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陌生了。但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却应该记住这位从抗战初期便与中国人民一道战斗过的国际友人。鲁特·维尔纳原名乌尔苏拉·汉堡嘉,她是1930年夏天随夫君罗尔夫·

汉堡嘉到上海英租界应聘市政建设工程师的。“鲁特·维尔纳”是她二战后从事文学写作用的笔名。

  家是上海佐尔格小组秘点

  鲁特·维尔纳出身于一个德国进步知识分子家庭,中学毕业后,在书店学徒。16岁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8岁加入德国共产党,23岁怀着与中国同志一道“为反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而斗争”的志向,与丈夫一道来到中国。来上海刚刚一年,便遇上“九一八”事变,4个月之后又遇上海淞沪战争,次年春天,希特勒法西斯在她的祖国攫取政权。面对这样的国际政治形势,鲁特·维尔纳自觉投入了反法西斯斗争。

  她来上海不久便结识了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通过她又结识了鲁迅、丁玲、宋庆龄等人。尤其是经史沫特莱介绍,认识了“红色间谍”佐尔格,决定了她一生的道路。日后她称佐尔格为她的“老师和榜样”。当时佐尔格正以德国记者身份在上海从事情报工作,她在佐尔格的情报关系中,结识了几位中国同志如陈翰笙、王学文、董秋斯等。

  鲁特·维尔纳的主要工作,是以她的家为佐尔格小组提供秘密接头地点,保障他们活动期间的安全,收藏情报资料,偶尔也隐藏武器、电台,有一次甚至按照佐尔格指示,隐藏了一位遭国民党当局通缉的中国同志。开始时,这一切都是背着她丈夫干的。但是,长时间在家里隐藏一个不懂英语,无法与之交流,素不相识的人是不可能的,她只好把一切都如实告诉罗尔夫。可想而知,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争论,罗尔夫以她和孩子的安全为由,反对她冒这种风险。她则抗辩说,这位中国同志若因此遭逢不测,她永远不会原谅他。罗尔夫最终还是赞同了她的意见,并且客气地招待这位中国同志在家里隐藏了两周,但他们的婚姻却由此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1932年初淞沪战争期间,她在自己的家里掩护了一些无处躲藏的中国人;她凭着一张日本人的名片,冒着枪林弹雨穿行在日本人居住的城区,寻找两位在战火中失踪的中国同志;她还以慈善行动名义,去医院慰问受伤的十九路军官兵,借此了解战事的详情。除秘密情报工作之外,她还为德国共产党《红旗报》写过一些关于中国的报道和评论,帮助鲁迅收集过克罗惠支的绘画作品。

  实地支援东北抗日武装

  1932年底,佐尔格奉命调回莫斯科。次年夏天,鲁特·维尔纳也被调往莫斯科接受了将近一年的情报工作训练。1934年夏天她与恩斯特假扮夫妻,被苏联红军情报部门派往沈阳,配合刚刚成立的抗日游击小组从事抗日斗争。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利用电台向苏联传递有关情报,向当地游击队领导人转达苏联的建议;二是利用自己的外国人身份,为游击队筹措破坏铁路、工业设施、日军首脑机构的炸药。

  他们租住在张学良旧日一栋别墅的配房里,及时与活动在丹东、吉林的两位游击队领导人建立了联系。他们的接头地点大都约好在沈阳街头。有一次丹东那位同志来她家,用马车拉走50公斤制造炸药用的硝酸铵。她还亲自去过一次吉林,冒险为吉林游击队领导人送去制造炸药的配方和材料。有一次,她在沈阳街头与那位丹东来的同志接头,刚把交换信息的纸条交给那位同志,街道便被警察和日本兵封锁起来,来往的中国人必须接受搜身检查。丹东那位同志坦然地接受了搜身,但日本兵只是搜查武器,并未注意他身上的纸条儿。

  1935年4月,丹东那位同志被捕了,日本人在他家里发现了炸药。为了维尔纳的安全,苏联方面指示她与恩斯特经北平撤回苏联。抗日战争胜利后,人们从东北日伪档案中发现,日本人在追查游击队上线领导时,确实注意上了她的行踪。后来,鲁特·维尔纳又奉命去了欧洲战场,在那里工作到战争结束。

  二战以后,鲁特·维尔纳返回柏林,50岁开始作家生涯。她的第一部小说《一个不平凡的少女》,以东北抗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德国姑娘与一位中国抗联战士的爱情故事。《小炉匠的铴锣》以小说形式,描写了作者在中国的一段经历。《索尼娅的报告》(中译《谍海忆旧》)则忠实记录了她在中国与欧洲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情报生涯。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3日 第十六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