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心理治疗 休想速战速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5:55 北京晨报

  ■央视《心理访谈》热播引发内心关怀 ■专家揭秘心理治疗三大误区

  核心提示

  《心理访谈》是央视收视颇佳的心理谈话类节目,每期都会请来一位在生活中有心理困惑的人来到现场讲述自己的故事。昨天,该栏目制片人梁红向本报记者透露,《心理访

谈》酝酿将更多心理健康的受访者请到现场讲述他们积极、和谐的生活状态,做《心理访谈》栏目的最终目的,是要让观众体会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幸福。

  典型案例

  30岁女人不敢见男人

  一遇见男性她就特别不舒服,是一个精神上的“石女”

  节目的编导周凌告诉记者,所有到现场讲述自己心理困惑的人都是毛遂自荐,很多秘密他们不愿意透露给家人、朋友,却愿意告诉《心理访谈》陌生的专家。

  演播室现场的小红,在向心理学家求助时神情沮丧,语调低沉。她不愿在屏风前露面,说是一看见男人就有不好的念头。

  在小红原来工作过的单位,有一次老板让她把一份材料交给客户。那客户是男性,他拿过材料坐下来看的时候,小红就站在他旁边,一瞬间她突然想起男性的裸体,客户问她问题,她也不敢回头看他。这让客户感到奇怪:“我问你问题,你能不能回过头来跟我说话呀?”小红满脸窘态地回过头来,然后却把头沉得很低,好像自己属于特别龌龊的人,最后弄得特别尴尬,还给客户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类似的工作遭遇,小红还经历了不少,只要一见到异性就行为异常。她说,原来有个男孩追求过她,可是,当男孩要亲密拥抱她的时候,小红就觉得特别不舒服,也不好意思解释,自己变成这种样子,就不可能去爱一个人。

  说起来,小红遇见男性身体特别不舒服和易受暗示,是缘于一堂人体解剖课。19岁那年,小红考入医学院,在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幅男性人体的医学挂图。刚好此前在学精神病学的时候,知道了一个“窥阴症”的名词。但小红不知道怎么就把那个词和老师的这幅挂图联系到了一起。很正常的一幅人体解剖图,怎么会给她带来如此负面的心理冲击呢?原来,小红出生在闭塞的小山村里,那小红到底在怎样一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呢?

  小红从小生活在姥姥身边,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很少。而姥姥姥爷的观念又极为保守,从未给她灌输过任何性知识。这让小红受到了强烈的性压抑,她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去接受性知识,发展性意识。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压抑,而这种压抑又没有得到很好疏导与正常的补救,使小红的成长直至今天过了30岁,仍是一个精神上的“石女”。

  案例剖析

  压制正常欲望产生怪癖

  思考女性角色,学会喜欢自己,她重扬生命的风帆

  因为不敢接触男性的现状已经严重困扰了小红的生活,于是,她决定接受专家的辅导。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教授认为,一个人性观念的成熟和发展要到12岁以后。但5岁前的孩子,会有一些性方面的活动,孩子的性从取悦自己开始。正是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乏,不仅使小红恐惧异性,甚至对自己的身体发育也极为排斥。

  其实,小红在19岁那年经历的一堂解剖课,是喜欢性的一种强烈欲望的正常流露,但受到了人为压制,所以就变成以怪怪的方式发泄出来,连自己都觉得是病态。假如从那时起,小红能自然地接受性,既不回避,也不沉溺,学会与男性的正常交往,让它像溪水一样自然流淌,就不会出现怪怪的念头了。

  专家建议小红重新开始思考关于女性的角色,重新学会喜欢自己,甚至对着镜子欣赏自己,不管自己长什么样子,一定觉得自己作为女性真的很幸福,突破原来家庭中无性状态的阻碍和对自我的压抑。同时,当产生性欲的时候,也把过去学过的医学书翻出来看看,重新学习去观赏男人的身体,就像欣赏自己的身体一样。男人说女人是大自然献给男人的礼物,那么,女人也可以说,男人是大自然献给女人的礼物。男人和女人,都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礼物。如果能像欣赏一幅画一样欣赏男人和女人,也就学会了享受真正的生活。

  虽然幸福迟到了好多年,但是30岁的小红重新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心理咨询·误区

  误区一:有了“心病”才求医

  心理问题给人带来的威胁远大于生理疾病的伤害

  与克林顿闹绯闻的莱温斯基,一家四口每月请心理医生调整心态的心理保健费就是好几百美元,且她家几口人心理均属正常。这种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家庭里,是极其正常和普遍的。

  然而在中国,寻求心理咨询还未能走进寻常百姓的家中。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占据着很多人的思想,不到万不得已,人们似乎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

  著名心理问题专家李子勋特别指出,现在在很多外企,有员工的EAP计划,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福利,为员工提供免费心理服务。而在其他的企业,这种意识还相当淡漠。心理咨询机构在我国分两种,一是大学、研究所、社区办的心理咨询中心;二是医院开设的心理门诊。前者大多是心理学专家,后者大多数是医学出身,各有利弊。医院的心理咨询在缺乏专业培训下,很容易陷入医学模式,而没有了心理学的味道。

  面对社会生活压力的不适应和心理问题的困扰,对大众生存、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威胁,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而远远大于生理疾病可能带来的伤害,因此,有了心理问题不能拖,应该尽快解决。

  误区二:在意诊断结果

  一个短程的心理治疗也需要八到十次

  著名心理问题专家李子勋认为,心理治疗不像普通的医学,它并不那么在意诊断结果,也不是看一次病,开一个处方你的问题就好得了的。这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时间准备,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八到十次,每次30至45分钟。二是经济准备,目前心理收费较为混乱,但只要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一分钟一块钱。在社会咨询机构,可能会高一些,大多一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200到300元一次。

  成熟的心理医生会选择当事人,心理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考虑是否接受你并和你建立真正的治疗关系,如果他不想接受你,他只会对你做一般的支持性治疗和咨询,不想去触动你深层的东西。如果他接受你,会主动与你讨论复诊时间,给你预约和讨论费用等问题。

  李子勋在治疗过程中见过不少当事人,在咨询的进程中产生了对医生的意见,认为医生不够关心他(她),或者对医生有意见,但他(她)们不敢暴露,怕得罪人。这样一来,咨询就缺乏坦诚,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接受心理治疗就像走崎岖的山路,我们有时会借助一根拐杖,让自己走得平稳一些。当你走得很稳健的时候,你随时都可以扔掉那根拐杖,那拐杖就是心理医生。

  误区三:

  与医生交朋友

  心理医生与当事人关系越简单,越能发挥技术

  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

  此外,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

  在咨询与治疗中,医生与当事人之间有一种高度亲密与信任,离开诊室,这种关系立即消失,医生也会迅速地遗忘掉当事人。所以,当事人与心理医生的关系越简单,心理医生就越能发挥他的技术,当你和心理医生走得很近时,他对你就失去了意义,对你的问题他就变得非常的弱智。由于他在意你,就很容易被你的情绪卷入,侵袭,最后心身憔悴。当你喜欢和一个心理医生交往时,一个成熟的心理医生会让你选择:“你愿意得到一个好朋友,还是愿意继续拥有一个好医生,二者不可能兼得”。

  心理问题·现状

  小红的困扰

  并不是个案

  小红的困扰,在生活中并不是极端的个案,类似的心理问题困扰也缠绕着很多人。

  据可靠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约1600万人,约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20%的青少年有抑郁症状,其中4%重度抑郁。他们无论是心理活动方面,如焦虑、冷漠、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意识模糊、紊乱等等,还是行为方面的固执、富于攻击性甚至痛不欲生等日渐频生,急需治疗。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经选取了11所有代表性的重点、普通和职业中学,对初一到高二年级的4622名学生进行了心理调查,发现特别想自杀的中学生占到17.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学生约占4.9%。调查结果令人震惊。

  对此,《心理访谈》的制片人梁红告诉记者,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设立《心理访谈》的初衷就是以宽泛的取材,将生活中的同事关系、家庭关系、恋爱婚姻、职场问题、网恋、睡眠障碍、自杀现象、梦解析、预防犯罪和犯罪心理分析等很多方面搬上屏幕,为那些极需抚慰与疏导的心灵找到一个可以栖息的家园。

  《心理访谈》的设置着眼点不是在“病”或“问题”上,而是做在“压力与健康”上,央视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魏斌认为,栏目希望可以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心理疏导、心理指导、心理矫正、心理引导,为大众建立一个心理互助的交流平台,在心理文化理念方面占有制高点并能预防大众不良情绪的积累。

  咨询机构·分类

  心理咨询机构

  有三个层次

  著名心理问题专家李子勋告诉记者,在理想的社会里,咨询机构一般有三个层次:

  一是社会救助机构下的热线和咨询服务中心,这是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身处困境的人可以免费得到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不仅要关注你的情绪、危机,还要关注你的生存与衣食。这里的心理从业人员大多是社会工作者,他们只接受短期的心理咨询、技术的训练和人格的训练,并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与指导他们。

  二是个人开设的咨询所。它们是收费的,费用中等。主要涉及婚姻问题、儿童发展、社会适应、个人能力训练和心理素质培养,也包括职业咨询等等。从业人员大多是心理专业的学者,受过某些专门的训练,有对某种技术的行使资格或心理学会颁发的执照。

  三是医院或心理培训机构开设的心理中心。从业人员要有严格的医生资格、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背景,受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并获得心理医生资格。一般收费较贵,接受的咨客问题也比较麻烦,很多人存在躯体障碍或精神问题。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刘葳漪

  ●媒体观点

  亿万富翁为何

  饭后要打包

  日前,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与应邀赴港的贫困大学生交流。他告诉同学们,他到香港至今40余年,没上过一次歌舞厅,没去过一次夜总会,现在每餐半碗饭、一点肉、一点青菜,一餐消费10元钱。当天,曾宪梓与贫困大学生共进午餐,饭后,他亲手将桌上没吃完的点心收集打包。此举令在场的所有学子深深震撼。

  我相信这不是富翁做秀。这样做的富翁并非少数,他们的勤俭行为背后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他们也不是出于过去贫寒时遗留的习惯,因为他们做富翁已多年,财富多到几辈子用不完。

  他们也不是本性吝啬的葛朗台。在自己平日粗茶淡饭的同时,从1978年以来曾宪梓已累计向全国科教、福利等事业捐款6.1亿元,相当于每天捐款6万余元,坚持了整整27年!

  466亿美元身家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什么名牌,他还对打折商品感兴趣,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然而,他已经多次宣布将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

  他们到底为什么这么做?盖茨说:“我很珍惜每一分钱,我从来都是这样的。一个人只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钱,他才能做到事业有成、生活幸福。”

  1934年生于广东梅县的曾先生常说:“我是祖国培养成才的,我所做的一切及终生的愿望就是报效祖国。”

  显然,在他们眼中,一分钱用在帮助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上,比用于个人不必要的摆阔消费,要好得多,那样才是最划算的投资。

  相比于某些穷摆阔的官员和某些除了高消费不知道还应该做些什么的富人,他们已经超越人的低级需求,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在我们这样一个贫富严重不均的社会,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能否在花钱问题上进入到人生更高的境界,事关社会和谐乃至中国社会的未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

  市长被谁“忽悠”了

  8月21日《华商报》报道,陕西省咸阳市市长张立勇检查全市的公厕建设状况时,因为司机对公厕检查点位置不熟,没有将车开到预先安排好的地方,而是开到了附近另外一处公厕前,被检查的该市秦都区管理范围内的收费公厕问题暴露无遗。结果,秦都区一位主要领导受到了市长张立勇的批评,可这位领导却埋怨下属:“是谁把领导带到这儿来的?”

  是一种可以称为官场“陋习”的东西,在“忽悠”着市长,这客观上为路不熟的司机创造了“立功”的条件。

  这其实是一种畸形的官场哲学的表现。上级要检查,下级要准备:事先安排好检查点、包装检查点、隐藏工作失误和缺漏。其目的,当然是为了让上级领导有一个好印象,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肯定,为以后升迁打基矗说到底,这种心理只有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没有老百姓利益的取舍,是一种活脱脱的阳奉阴违,对于党和政府执政形象、水平、能力,对于国家和社会事业的危害是巨大的。

  我们在为司机不认路而立功感到庆幸的同时,也陡生深深的担忧。假如司机认识路,什么事不就没有了吗?这不能不让我们对既往的工作检查方式产生怀疑,真不知道,还有多少检查流于形式。

  摘自《齐鲁晚报》

  

  央视《心理访谈》栏目主持人张小琴(左)和心理问题专家李子勋。

  

心理治疗休想速战速决

  心理问题专家 李子勋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