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情定沙场 一生苦相随 汗洒羊城 最念是故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09:28 南方都市报

  情定沙场 一生苦相随 汗洒羊城 最念是故土

  原广州大学副校长范朴逝世,将唯一遗书留给学校同事

  破晓。东方天际,雾霭渐散,海面次第亮起来。晨光踏着波涛渐渐上岸。当第一缕阳光终于穿破云层,宁静的海边小城在金色的曙光中苏醒。

  已是风烛残年的范朴躺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昏暗的病房里,浑浊的双眼出神地望着远方。许久,终于缓缓地、吃力地、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对围在病床前的亲人们说:“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是山东人……”

  这是他离开这个世界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日出光初照”。老人临终前心之所系的“家乡”,便是这座传说中阳光最先照射到的海滨小城——山东省日照市。

  11岁那年,他离开家乡,从此上战场、蹲“牛棚”,进高校,辗转各地,一走就是近70年,其中近半个世纪呆在广州。

  今年8月3日,范朴病逝于广州,享年79岁。

  【上战场】

  11岁披战衣赴异乡

  在儿子范政的印象中,多年来父亲很少对孩子们提及自己的过去。

  今年5月底,一直喊着胃疼的父亲在儿女的坚持下住进了医院,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已到晚期。

  躺在病床上,范朴常常睁着眼睛出神。问他睡得可好,他则轻轻摇头:“不好,老是做梦,梦到小时候,梦到打仗。”直到此时,他才断断续续向儿子讲述起往事。

  范朴的父亲是中共山东日照县(现在的日照市)第一任县委书记,1938年最疼他的姐姐加入了共产党,受其影响,11岁那年范朴也穿起了军装,参加革命。从此,便离开了家,随部队辗转各地战场,从山东到东北,从东北到朝鲜。

  东北辽宁四平保卫战是范朴印象中最惊险的一役。 1946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吉林四平与蒋军激战30余天。范朴时任东北民主联军1师1团书记。决战那晚,两军在长街两边对峙,夜色掩护下范朴站在队伍最前面。敌人的机枪从对面疯狂地散射过来,眼看着敌人步步逼近,他突然大吼一声,带头往前冲,子弹呼呼从身边擦过……

  几分钟时间长似几年。当他成功穿越枪林弹雨,站在街对面回头看时,发现遍地都是战友的尸首。那一役,范朴所在的那个营,300多人只有几十个人生还。

  “我当时欲哭无泪,”对儿子说起这一幕时,范朴不禁颤声。

  【蹲“牛棚”】

  自嘲“新”发型几许无奈

  朝鲜战争结束后,范朴调到广州军区政治部从事纪检工作。1957年转业进入高校工作,先后在广东师范学院、暨南大学任系党支部书记。

  轰轰烈烈的“文革”开始了。作为高校领导,范朴被揪出来打为“走资派”,蹲牛棚,上台挨批斗,被贴大字报……

  一天傍晚,范朴从批斗会上回家。孩子们都惊讶地盯着他的头。原来范朴的头发被剃成了十字交叉的形状,非常怪异。看着目瞪口呆的家人,他摸摸自己的头发,笑着说:“很多人被剃了阴阳头,我这个十字架好歹也算个发型嘛!”

  “文革”后期,拨乱反正。1971年,范朴重新出来工作,担任华南师范大学的政工组长。当时派系林立,但是他却不以为然,把很多老教授从五七干校重新调回教学第一线。

  当时一个姓何的数学教授被打为“白专分子典型”,大会上挨批,小会上也挨批,意志消沉。范朴却力排众议,拨出经费支持他继续搞研究。后来,何教授常常到范朴家,也不怎么说话,只是这里看看,那里看看,一见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就挽起袖子帮忙修理。

  在8月8日范朴的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老教师互相搀扶着,哭成一片。

  【建广大】

  “最辉煌的一段日子”

  1983年,范朴受广州市政府委托,负责筹建广州大学。回忆起在广州大学担任副校长的6年时光,范朴说:“这是我这辈子最辉煌的一段日子。”

  那段时间,他亲赴湖南、云南、贵州等地高校“招兵买马”,一碰到合适的教师就立马拍板调人。

  时隔20多年,当年从湖南大学调到广州大学的陈淑铭老师还清晰记得初次见面时的范朴,“身穿一件白衬衣,没有一点领导架子。”一见面,范朴就把广州大学的困难摆了出来:什么条件都没有,住房还要自己解决。但紧接着,他开始大谈广州的发展形势和广州大学的发展前景。如今已满头白发的陈淑铭笑着说:“我完全是自愿上钩的,边听边点头。后来,范校长在短短3个月内就把我的一切调动手续办好了。”

  对广州大学,范朴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7月26日,不久于人世的他一字一顿口述,由大儿子执笔,写下了唯一的遗书。这封遗书,不是写给患难与共50多年的妻子,也不是给已成家立业的儿女们,而是给广州大学。

  他写道:“生死寻常事,我就要离开大家了,我深情祝愿广州大学兴旺发展,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家庭幸福、健康长寿。永别了——同志。”

  【享晚年】

  多少返乡梦终难圆

  1989年从广州大学离休后,范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妻子。几乎每天清晨,人们都会看到他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妻子王延瑜,沿着校园的斜坡缓缓走下来,一路上有说有笑。

  他们是在朝鲜战场上认识的。当时王延瑜是志愿军新兵,分到文工团,范朴是部队里的文化教员。一个能歌善舞,一个擅书会画,情投意合。范政至今保留着父母1953年在朝鲜时的结婚照,这是他们唯一的结婚照,很朴素,两人都拿着花,笑得很幸福。

  婚后,两人不离不弃,患难与共52年。“文革”期间,范朴被关进牛棚后,“红小兵”先后十次上门抄家,泼辣的湖北妹子王延瑜护着孩子们,叉着腰痛斥“红小兵”,硬是把“红小兵”们逐出家门。

  光阴似箭。范政说,母亲晚年脾气暴躁,前年患上骨癌后,更是性情大变,经常无端发脾气。有一天,她突发奇想,要装修房子,指挥已经77岁的丈夫爬高爬低擦窗户、刷墙。对此,范朴从无一句怨言。

  范政的电脑上保存着许多父亲住院期间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父母的合照,那个时候范朴看起来已经很虚弱,鼻子插着氧气管,王延瑜紧紧抱着他,把头靠在他肩上,大眼睛里全是留恋和惊惧,丈夫的眼角有一滴不易察觉的眼泪。

  住院期间,儿女们多次问过父亲,“这辈子有什么遗憾?”每次,范朴都坚决地摇摇头。只是他偶尔会念叨,想吃家乡的香椿芽。

  算一算,自11岁离开后,近70年来,范朴只回过家乡两次。第一次是17岁那年,父亲病危,范朴从东北抗日战场上匆忙赶回山东老家,不料父亲已撒手而去。前几年,范朴特意带上全家人,回到日照市到当烈士陵园祭奠父亲。这是他第二次回家乡,也是最后一次。

  范朴常说,自己能活到108岁,以后要“回家乡去看看”。最终未能如愿。

  记录生命 告别

  逝者,范朴,1927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日照县。1938年10月参加革命。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1957年转业,先后在广东师范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广州大学等单位任系党支部书记、政工组长、组织部长、副院长、副校长等职。2005年8月3日病逝,享年79岁。

  亲友寄语

  妻子王延瑜:我对不起你,没有照顾好你,你走了我该怎么办?

  儿子范政:父亲一生清廉,宽己待人,他也一直这样教育我们。

  儿媳妇马英:公公很热爱生活。二胡、画画、书法,没有什么他不会的。他随手捡来一些树枝树干,就可以做成金鱼、狐狸等工艺品。

  医生:老人家太坚强了,病痛发作时,他从没大喊大叫,而是硬生生扛下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方夷敏 实习生郑佳欣 梁健敏

  图:

  1953年范朴与王延瑜在朝鲜战场上的结婚照,从此两人患难与共52载。

  2005年7月,“你走了我该怎么办?”王延瑜抱住病床上的范朴。

  晚年范朴喜欢侍弄花草,这是他在自家院子的玉堂春下留影。

  打日寇打老蒋打过美国鬼 献身高教 一生清廉正气人敬之

  爱妈妈爱子女厚爱第三代 慈恩永在 悲别爸爸长哭痛伤哀

  儿子范政书写的挽联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