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域性格和买卖做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1:53 今晚报

  第一次到北京,已是五十多年前,一住六年半,但只有吃食堂的经验。买菜的事向所未习,有的只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印象。比如,记得菜是有人推车,走街串巷地卖。从上海乍到北京,看着推车上有限的蔬菜,觉得品种单调得很难忍耐。尤其是冬天,白菜土豆葱萝卜,如是而已。历史课上,老师讲到德国有一年冬天,因战事,蔬菜匮乏,只有萝卜供应,史称“萝卜的冬天”。于是联想到北京的冬天几乎年年是白菜萝卜当家。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大白菜还被称为“当家菜”,但北京人吃得津津有味,似也毫无简陋之感。那原因,我想

是因为气候、农事,只出产这几样东西的缘故吧。习惯了,便也安之若素。况且北京人以面食为主,有了几样粗菜,剁馅儿、包饺子、蒸包子、烙馅儿饼,能变出许多吃食花样。倒是那些细巧的菜,价钱既贵,做馅儿反觉得不合算了。所以几十年间,只见北京人大捆大捆往家里背菜,再不像上海人,五分钱香葱,四两豆苗,四分之一只鸡,五角钱肉还要肥瘦搭搭,日子过得那样精细。这也难怪,上海人主食比较单调,天天吃米饭,如果不在副食上变换花样,岂不乏味?加之那时没有冰箱,天气又闷热,菜蔬买多了,一日变色,两天变味儿,只能今日菜、今日毕,不精细不行。哪像北京,冬贮大白菜,一放几个月不烂。

  气候对于地区生活习惯大有影响,而生活习惯对于地域人群性格的影响也不能低估。北京人每每瞧不起上海人,以为上海人的小算计太多,买半只鸡要像像样样做出一桌菜:片一片肉做芙蓉鸡片,用四分之一做红烧鸡块,四分之一做冬笋鸡丁,内脏鸡肠炒鸡杂,翅爪鸡胗糟卤拌、鸡架炖汤,鸡油炒菜。算计太精而局面不大。但上海人也同样看不起北京人,大手大脚,不会打算,菠菜像树,白菜成山,大捆大捆往家搬,然后多一半儿变成垃圾往外倒,好像自己家里有印币厂一般,毫不懂得爱惜。这倒也是实情。

  好几年前到上海,乘出租车从复旦到徐家汇。

  司机问:侬北京人吧?

  我说:怎么知道?

  他说:上海人打“差头”(北京人称“打的”)勿会格能(上海话:不会这样)叫的。

  我问他怎么叫?他说,一定是到最近的地铁站,然后换乘。接着他感叹于上海生意难做,羡慕北京出租车司机好赚钱。我被他说得无言以对。看来居移气、养移体,我是已经“京化”了,虽然按籍贯我是正宗的上海人。

  精细、会算计是上海人的特点,豪爽、大手大脚则是北京人的脾气,都未必就是缺点,但重己之风,轻人之习,何如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其实,这几年两地的风习都在不知不觉地改变。

  还是拿卖菜的来说事儿吧。打上个世纪80年代中起,北京蔬菜的品种就在不断增加。由于冬天不再是那几种老花样,“当家菜”不再能当家了,大白菜堆得满街无人买,依照老习惯组织“当家菜”的市政当局一度陷于被动,只好运用行政手段,号召市民多买“爱国菜”。两年之后,市政部门的习惯才扭转过来,不提什么当家菜的话头了。

  卖菜的也在改变。当年毛豆刚在北京菜市出现时,令人又气又好笑。可气的是,那毛豆竟是连着豆萁一捆一捆卖的,花了钱买了一大半废物回家;可笑的是,卖菜的好像真想让人“煮豆燃豆萁”,所以一并送上,但不知他是否知道这个兄弟相煎的故事。过了好几年,总算把豆荚从豆萁上摘下来卖了。现在,北京卖菜的开始注意菜蔬的品相了。黄瓜要带花儿,萝卜要带缨儿,注意喷水以保持蔬菜的新鲜,各种应时蔬菜也渐渐多了起来,冬笋、春笋、荠菜、椒芽儿、椿头儿,花色繁多,再不是当年单调的景象。微小的一点进步,要克服既成的习惯,也谈何容易!推动这改变的,固然是市场的需要,北京人生活的精细化,同时也因为大批外地人(特别是浙皖两地的农民)加入了北京卖菜的队伍。

  然而,变化中也有逆向的变化。譬如,浙皖一带的农民,在上海卖菜,要把菜弄得干干净净,不能食用的部分尽量去除。因为上海人挑剔,稍有不周,就不问津。而在北京,同是浙皖农民,卖的菜就拖泥带水,连枝带梗,因为他知道北京人大大咧咧,不那么在乎,顾客的态度决定市场的品质。豪爽的北京人如果不养成挑剔的眼光,就不会呼唤出精益求精的销售者。既然连注定要成为废弃物的老菜梗、烂菜叶都可以卖钱,菜商们何必要把菜在郊外洗剥得干干净净才拿出来卖呢?

  什么时候,北京人也学到会打算,严挑剔,改变那大大咧咧、满不在乎的脾气,北京菜场里才会有上海菜场里那种新鲜、精细、干净的菜蔬。当然,什么事都有个“度”,北京人的宽宏,含有上海人所没有的那种亲和力。过于精细的上海人,往往令人生畏。畏惧之余,不免形敬之而心远之。当他无求于上海人时,也就不会有好脸色相迎了。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