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道歉信与“功利性应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00:22 红网

  因为超过一半的学生考试不及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师杨支柱写了一封道歉信,真诚检讨了自己教学的失误,同时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如何直面教学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如何保障教育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中国青年报》8月23日)

  大学虽然不是强调应试的中小学,但能否通过考试依然关系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如

果顺利地考过,便不用交纳不斐的补考费,不必因忧虑耽误找工作,不会因成绩挂红不能毕业。从这个角度看杨支柱老师的诚恳道歉,实在让人感动。毕竟,能把学生的利益得失放在心上的老师,才可能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但是,这个感动的原因恰恰也是让人感到悲哀的原因。因为,在“功利性应考”的环境中,认真负责的老师将承受良心受到煎熬的宿命:如果他坚持原则不用各种伎俩提高通过率,面对学生纷纷落马的残状,他会感到信心受损,良心不安;如果他放弃原则营造一个“皆大欢喜”的假象,面对不合格但过关的学生,他依然会感到责任丧失,道德下降。无论他采取那种应对的方式,认真的教学总是与敷衍的应考格格不入。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把考试当过关的“功利性应考”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一些学生中间:他们只是把考试看成是获得毕业证书的一个筹码,并不在意自己究竟能从这门学科中汲取怎样的知识,哪怕最终获得的只是一个空头的证书,他们的就业也不会因此而受到阻碍;这种现象也存在于某些教师身上:他们不仅在考前提示范围划出重点,而且还会在批阅时处处留情,让一些成绩根本不能及格的学生也轻易过关,并且赢得学生和学校的双重夸奖。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功利性应考”的现象呢?在笔者看来,有两个原因必须重视,一是社会浮躁对学生的投影。如今的高校早已不是单纯的象牙塔,任何的社会现象几乎都可以在其中得到映现。在浮华的诱惑下,在浮躁的鼓动下,静下心来读书已不是校园的主调:人们关心着如何能够获得文凭投入社会,在意着怎样才能实现蜕变出人头地。在这样的环境中,考试自然成了一个可恶的羁绊,能够考过就是万事大吉,那有心情感谢考试对他们学识的检验。

  另一个原因是考核指标对教师的误导。高校教师的责任是传授专业知识与做学问的技能,而不是像保姆一样监督学生的学习,保证他们人人都可以顺利地过关。但是,现有的考核指标中依然有通过率的考察,这就导致一些老师也开始亲赖“功利性应考”。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胡吹海吹,天马行空,但只要在考前和考后做做手脚,便不会有任何的损失。这种不负责任的老师也在助长,甚至是推动“功利性应考”的现象。

  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目的是解放自己,获得前进的力量;对于社会来说,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人才,提升社会的文明。而“功利性应考”显然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它所能提供的只能是人才繁荣的泡沫和学术兴盛的假象,对于社会的进步并无裨益。所以,这种深具破坏力的现象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反思。

  (稿源:红网)

  (作者:李劭强)

  (编辑:耿红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