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引智造风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吴志华

  风,生生不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风力发电正在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能源产业。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风电设备还基本依靠进口。人们在呼唤、在期盼:国产风车何时能在我国风电场上“临风而舞”?

  1998年2月,新组建的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承担了研发600千瓦风电机的重任。6年之后,这家公司生产的风电机已占当年国产机的82%,销量占到了当年全国的20%。在中国运行的1300多台风电机中,金风的产品占了12%。

  金风是如何实现这种跨越式发展的呢?今年6月,记者来到位于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的金风,总经理武钢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通过引智谋发展的历程。

  引进技术 协作生产

  风力发电,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风力发电机组,俗称大风车,由叶轮、齿轮箱、发电机、刹车系统、偏航系统、控制系统和塔架组成,涉及多门学科。当金风开始研制600千瓦风电机时,我国既没有现成的风电技术标准,也没有经验可资借鉴。

  “引智”成为金风的战略选择。1998年,在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新疆外专局的支持下,金风从德国Ja-cobs公司引进了大型风电机的设计技术。

  金风从引智中得到了什么呢?武钢说,“我们不仅将他们手中的技术拿来,而且也拿到了他们头脑中的技术”。这个“头脑中的技术”就是风电机开发设计的思路和科研管理的模式。在实施技术引进项目中,德方专家帮助金风确定技术路线及方案,校验大量的设计计算书及图纸,对总体设计和零部件优化方案进行评审,协同解决技术难题。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生产模式,即金风“一头”负责整体设计,提出风电机零部件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另一头”负责各部件的检查验收和风机的总装、安装和销售;作为“中间部分”的全部零部件,则组织国内外专业厂家进行生产。这种专业化协作模式加快了研制进程。

  1998年6月,第一台600千瓦风电机在金风诞生,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大型风电机的历史。在随后的4年里,金风的风电机成功打入市场,创造了连年销售收入和企业利润翻番的业绩。接着,他们又开发出750千瓦风电机。武钢告诉记者,目前,金风已实现400多台风电机组的投运和销售,国产化率达到了96%,并且还有两台风机齿轮箱出口到德国。对此,德国专家亚克布斯颇为感慨:“没有想到,你们仅用几年时间就实现了90%以上的国产化率!”

  联合设计 共同开发

  当前,风电机大型化在国际上渐成流行趋势。为此,金风从2002年起又将研制兆瓦级风电机组列入日程,并得到了国家和新疆外专局的重点扶持。在这次研制中,金风特别考虑到设计和制造的自主知识产权问题,坚持以自主开发为主,引进智力联合开发。

  武钢说,“联合开发”就是在研制、设计和生产的各个阶段,分别聘请外国专家参与指导、校验或提供咨询,帮助解决关键技术难题,这样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和形成合力。如中国做样机条件差,我们就到国外做中试,然后再返回中国做产业化。

  2002年初,金风与德国VENSYS公司签订了联合开发兆瓦级风电机的技术协议,确立了研制1.2兆瓦直接驱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方案。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金风将联合开发的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德国、英国、丹麦和美国等国际知名的风电设计和制造企业、研究机构都被邀请参与课题开发和联合设计。外国专家对联合设计热情很高,在较短时间里就按计划完成了任务,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说到这儿,武钢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第一台1.2兆瓦直接驱动永磁风力发电机组的样机已研制生产出来。同时,金风还申报了4项专利,带出了一支专业背景完整、富有开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研发队伍,迅速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引智为金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它乘风而起,驾风而行,成为我国风电行业中的佼佼者。武钢表示,金风公司“今后引智工作要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开发,享受知识产权的成果。”风车,悠悠旋转,电力,源源不断。中国风电产业正在快步走来。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4日 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