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哥哥,中国人民没忘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05:45 人民网-人民日报
哥哥,中国人民没忘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特稿)(图)
柯棣华大夫的三妹正在接受采访。

  本报记者 任彦摄

  本报驻印度记者 任彦

  岁月流逝,转眼已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印度人民的优秀儿子柯棣华大夫逝世63周年的日子。8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孟买西区柯棣华大夫三妹的家中,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印度人民的好儿子、中国人民的好战友。

  步入客厅,迎面倚墙而立一个暗红色的柜子,上面端放柯棣华大夫的白色大理石半身塑像:柯棣华大夫风度翩翩,目光炯炯,一副意气风发的神态。塑像用玻璃罩罩着,两边各垂一条红色的中国结,红白映衬,典雅庄重(见上图)。左边墙上,正中挂着柯棣华大夫的遗照,上面一个用鲜花扎就的花环散发出阵阵清香。照片两边各有一盏灯,柔和的光线映在柯棣华大夫的面庞上。照片右侧悬挂着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挽词。右边墙上,挂着一幅天坛的照片,与对面墙上柯棣华大夫的照片相对。客厅门两边依墙对称立着两只大柜,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种纪念柯棣华大夫的物品。置身于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里,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斯人已去,音容犹存,时光可逝,风范永垂!

  柯棣华大夫的三妹名叫玛诺拉玛·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今年83岁,身体很好,也很健谈,现在和78岁的五妹瓦特拉萨·桑塔拉姆·柯棣尼斯住在一起。她获得过学士学位,主攻食品营养学。退休前曾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劳动部和卫生部营养局供职,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接纳为研究员,再后来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派往非洲国家马拉维任营养部官员。她饶有兴趣地同记者谈起与哥哥生前相处的那些日子:“德瓦卡纳特哥哥是我们全家的希望和欢乐。他总是那样朝气蓬勃,充满干劲。每当学院放假,他回家与我们欢度短暂的假期时,全家的年轻人就聚在一起,又说又笑,可高兴了。”她一边说,一边端详着墙上柯棣华大夫的照片,眼里流露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眷恋。

  柯棣华大夫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生于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绍拉布尔市。1938年9月,柯棣华大夫受印度国大党派遣,作为援华医疗队一员来到中国。抵达不久,他便积极要求到抗日前线去。他说:“我的岗位在前方,那里的抗日军民在流血,我应该去救治他们。”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战当作自己的事业,不避艰险,兢兢业业,用满腔热忱和高超医术挽救了数以万计抗日战士的生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42年12月9日,积劳成疾的柯棣华长眠在中国大地上。毛泽东主席当年亲笔为他题写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抚摸着保存完好的挽词,玛诺拉玛说:“这是毛泽东主席为悼念德瓦卡纳特哥哥亲笔题写的挽词原件,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珍藏着。这是一种很少有的荣誉,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哥哥而感到光荣和骄傲。”她接着说,哥哥的牺牲虽然给全家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和巨大的悲痛,但令人宽慰的是,他是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捐躯的,死得非常伟大。哥哥没有白死,因为抗日战争最终胜利了,而且到今天已经整整60年。

  “德瓦卡纳特哥哥虽然早已离开我们,但大家并没有忘记他。我们一家人非常感谢中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对我们的关心。”玛诺拉玛对记者表示,从周恩来总理到朱镕基总理,几乎每一位中国领导人访问印度,都要来看望他们。中国驻印度大使更是每任必到家里,除此之外,每年到家里看望他们的中国代表团不下两批。今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印时,由于日程太紧,没有能够实现这一愿望。但温总理离印回国前,郑重嘱托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代他致以问候。

  “孙大使日前专程前来看望我们,给我们带来温总理的问候,并向我们赠送了贵重礼物———‘柯棣华大夫纪念瓷盘’。孙大使说,柯棣华大夫的英雄事迹不仅见证了中印两国人民在争取各自独立和解放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的历史,而且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柯棣华大夫作为印度青年的优秀代表,今天仍是两国青年的光辉榜样,鼓舞着两国青年在新世纪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柯棣华大夫将永远活在两国人民心中。他还说,两国有关机构正筹备在柯棣华大夫的故居建立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柯棣华大夫的感人事迹。”玛诺拉玛一边如数家珍地说着,一边把温总理托孙玉玺大使带给她的一份演讲稿拿给记者看。

  “温总理在印度访问期间,曾经发表演讲,对哥哥德瓦卡纳特给予高度评价。”玛诺拉玛一脸的自豪。她说,温总理用很长一段话来描述哥哥德瓦卡纳特,可见中国人民对他的崇高敬意。4月12日上午,温总理在德里理工大学发表公开演讲时说:“上世纪40年代,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最艰难的时刻,印度先进青年柯棣华大夫远渡重洋,投身中国人民的救亡事业,救死扶伤,最后长眠在中华大地。正如印度人民的真诚朋友宋庆龄女士在纪念柯棣华大夫时所说,‘他生前是在为未来而奋斗,未来也将因此赋予他较现在更崇高的光荣’。”

  (本报孟买8月23日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4日 第七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