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胭脂扣》:血似胭脂染蝶衣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09:52 新京报

  1987年关锦鹏执导影片《胭脂扣》,专访关锦鹏谈电影背后故事

  香港电影一向以男性主义作为主导,从张彻到吴宇森再到林岭东,还有徐克的黄飞鸿,周星驰的无厘头,银幕上常常是血气方刚,砍砍杀杀,女性则多为配角出现,真正的女性电影寥寥可数。对于关锦鹏的电影,喜欢的人会引以为知己;不喜欢的人则认为影片阴气太重。首指的应当就是这部根据李碧华小说改编的影片《胭脂扣》。

  这部哀怨缠绵的影片将当红歌星梅艳芳送上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的领奖台,正如导演关锦鹏所说“张国荣和梅艳芳成就了《胭脂扣》”。李碧华曾在《血似胭脂染蝶衣》中写道:“胭脂扣松脱烟消,现实中角色对换。”影片中如花与十二少的悲情旧梦,成为冥冥中的谶语,为剧中两位主角暗暗设计了一场死亡的约会,从而使得我们现在重看这部电影时更多了一些心疼和遗憾,导演关锦鹏的回忆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凄美的故事中。

  

《胭脂扣》:血似胭脂染蝶衣

  

《胭脂扣》:血似胭脂染蝶衣

  李碧华回忆写《胭脂扣》时感觉“仿佛另一只手在借着我的手写”,关锦鹏将影片拍得凄婉动人,梅艳芳哀艳的形象深入民心,张国荣的“十二少”也成为经典。

  我的电影与我的成长有关

  我的电影与我的成长有关,我的父亲在我十几岁时就去世了,我母亲是一个蛮传统的家庭主妇。我那时已经懂事了,也经常在旁边观察母亲所做的一切。从母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坚韧,这个对我有很大影响。所以我的作品比较关注女性,而且从小就对细节很感兴趣,我个人也是感性多于理性,尤其对于一些生活细节我会很感性,这与个性有关。

  因为我的母亲很喜欢戏曲,尤其是粤剧,任剑辉、白雪仙的组合给我的童年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包括他们的粤剧电影,所以我小时候就蛮喜欢电影的。开始的时候是想做演员的,所以报名参加无线电视台演员培训班,兼职做助理导演。结果演员没有做成,却成了专职副导演。而且那时正是香港“新浪潮”电影兴起的时候,陆续做了不少影片的副导演。1984年第一次能够独立导片,就是《女人心》。

  《地下情》是我最喜欢的影片

  《女人心》没想到公映后反响很大,1986年就是《地下情》,这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几个年轻人对待爱情和死亡的态度。当时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就是惧怕死亡,也怕坐飞机。小时候,家里有人过世,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身边人的离去,对死亡既害怕又疑惑和好奇,正是因为怕死,所以“死亡”给我很多疑惑,电影是可以缓慢接近这种疑惑的。

  1987年我拍了《胭脂扣》,1989年就是《三个女人的故事》(又名《人在纽约》),1991年是《阮玲玉》,1994年《红玫瑰与白玫瑰》……我就在想,如果让我选择重拍一部自己的影片,我会选择重拍《地下情》,因为当时的情绪最为饱满也最为真实。《胭脂扣》是一个机会,《阮玲玉》是一个机会,机会是当时存在的,让你赶上了。《地下情》有些不同,他是属于你的,从感性情绪出发的,也将永远伴随你,就好像20年前我怕黑、怕坐飞机,现在同样害怕,只是年龄大了。

  梅艳芳给我很极端的两种感觉

  我一直觉得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不应该那么表面化,也不应把眼光只局限在他们的作品上。其实在《胭脂扣》之前,我没有接触过梅艳芳,只是看她在舞台上的表演,觉得她很有表现力,虽然不是特别漂亮,但是所散发的味道很吸引我。

  拍《胭脂扣》时,原著作者李碧华觉得梅艳芳最适合演如花,尽管开始设定演员时也有很多种声音,包括选十二少的演员时,考虑过刘德华、郑少秋,到最后我定下张国荣,大家也都不愿意改掉梅艳芳,她自己也很喜欢这个角色。

  其实她是很爱热闹的人,一路嘻嘻哈哈走过来,然后坐下来非常沉默和安静地听我讲戏,给我很极端的两种感觉。我们之间有了一种信任,很多事情就都可以抛开,很多时候我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想法,甚至一些私人的事情对他们都没有保留。梅艳芳总说自己不漂亮,在这个片子之前她也尝试过很多扮相的角色,但是女鬼如花的造型她非常喜欢,也曾经说“好喜欢‘如花’造型,如果以后死了,希望用这张剧照作为遗照。”

  一直以为还能再与张国荣、梅艳芳合作

  合作完《胭脂扣》之后,我本希望梅艳芳来演《阮玲玉》,那个时候一切想法其实都是从她出发的。说实话,她的离开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阮玲玉的自杀在某个程度来讲也是中国默片时代的结束,两个人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原来的设计中有梅艳芳与阮玲玉进行对话、交流,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来拍这部电影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蛮大的遗憾。

  2002年时,我想拍一部叫做《逆光风景》的影片,想请梅艳芳和张国荣合演,张国荣饰演一位不得志的艺术家,同时喜欢上梅艳芳演的角色和她的儿子,故事背景在西班牙展开,但因为预算庞大而延后了,我一直以为还有机会与他们两个人再次合作,遗憾的是未能实现。

  2003年张国荣和梅艳芳就相继辞世了,我说那个黄金时代也远去了,就像现在拍《长恨歌》时的上海与十几年前《阮玲玉》时的上海感觉完全不同,你进入到一个华丽的房子里,却再无法感受到那种雍容典雅的氛围了。应该说我很幸运,因为只有我,才拥有他们两个一起的电影。

  口述/关锦鹏(《胭脂扣》、《阮玲玉》、《长恨歌》等片导演)

  采写/本报记者 张悦

  ■原著

  李碧华与《胭脂扣》

  香港女作家李碧华一直是文坛和影坛的神秘人物。她的作品将街谈巷议、民间风俗进行神奇加工,在阴阳两界自由穿行,讲述一个个诡秘魅惑、血泪交融的故事。

  李碧华的职业是记者、影视编剧,她的小说《胭脂扣》、《霸王别姬》、《诱僧》、《青蛇》等都以古事新编的手法,迷倒不少读者。更因为这些小说陆续被搬上大银幕,使得这位仿佛拥有灵异之笔的女作家在影迷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视。

  对于张国荣来演《胭脂扣》里的十二少,李碧华曾经如此写道:“如果你知道我曾如何的欣赏过他的演技,便更明白决非跟红顶白。大概八年前,港台有剧集唤《岁月河山》,其中一辑,唤《我家的女人》,那个坚持找张国荣主演又说服他剪短头发的编剧仔便是我。是一个民初的浸猪笼故事,自省城学成回乡的二少爷恋上了父亲的小妾,那时最怕改名字,偶翻传奇,见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便给女的改为美好,男的唤景生。‘女人’赢得外国奖项,不过男主角没有红。数年后,港台开拍《霸王别姬》,程蝶衣首选是张国荣,他想了又想,不肯演(1993年再次筹拍《霸王别姬》,张国荣终于接演程蝶衣)。又数年后,台湾要拍《玉卿嫂》,问过谁演庆生好?推荐了张,不过我人微言轻,不了了之。直到今日的《胭脂扣》……神推鬼恐意外地得到十二少。”

  整理/张悦

  ■电影笔记

  刘郎已恨蓬山远

  人生如戏,自是最老套不过的话了,但想来无论是李碧华,还是关锦鹏,决想不到一出《胭脂扣》竟就是两个早亡人,或者当初他们挑中梅艳芳与张国荣,也不过是因为他们眉宇间本就带着几分烟花气,美则美矣,却让人担心。

  梅艳芳的美不在于五官,挑剔起来,可以说她眉毛太平,鼻子也太平,颧骨与吻部却太突出。但她一穿上戏装,就如白珠映照上光华,丝巾落进了美人的玉手,不平凡起来,看她厚厚的嘴唇密密涂上胭脂,再风尘也不过与之一吻。五十年前的石塘咀当红阿姑如花当然当得起一个“红”字,粤剧腔调软绵绵地说出“一个驼背佬背两个圈圈”,男人听了都愿意当她的胭脂。“这只是生计……我晓得以白牡丹或银毫香片款客。我百饮不醉。我对什么男人讲什么样的话。但不过是伎俩。”如花那年方才二十二。艳芳那年二十四。

  可惜如花碰上了十二少。十二少不过行二,兄长早夭,家里虚张声势取了这个称呼。李碧华还让他叫作“陈振邦”,一个中流击水的名字,其实是一个嫖客,一生爱好是鸦片和女人。只不过他长得太完美,正如同张国荣,甫一亮相,楼梯走到一半便要回过头来一笑,导演站在楼下两位阿姑的身边,看得喜欢。

  本是个很庸俗很势利的故事,妓女遇见年少多金的富家子,以为能脱离肉海,这样的爱情能有多纯粹。李碧华却偏要他们欲死欲仙,父母不同意,本是老桥段,双双服毒自尽却是勉强了那个男人,难得服的还是鸦片,嘴角流出嫣红的血,美丽得像胭脂,颓唐得像鸦片。故事到此还不是悲剧,男的却偏偏被救活,在世间苟活了50年,到后头,人鬼相见,一个老态委琐,一个媚颜依旧。

  跟电影不一样的是,演十二少的那个演员不肯苟活。在电影里,他经常死,在《英雄本色2》里无奈的死,在《阿飞正传》里宿命的死,在《红色恋人》里壮烈的死,惟独在最该死的一部戏里,他没有死。

  哥哥不是振邦,少年得志的万人迷与南北行中药海味铺的英俊少东一样,受不得委屈,却刚烈得多。那个春天,他在香港的夜空中飘过,可是如花不在,却伤了艳芳的心。那个誓言竟以最戏剧的方式实现。

  旧日繁华,缱绻西塘,关锦鹏还原半个世纪前的这一个烟花场,到头来还是个现在的故事。还是李碧华的功力,小说写到后面还拖拖拉拉留几笔,却最见悲凉:“这便是人生:即便使出浑身解数,结果也由天定。有些人还未下台,已经累垮了;有些人巴望闭幕,无端拥有过分的余地;这便是爱情: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牛文怡

  学术顾问/陈山、郝建、陆弘石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