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速度说→二次创业→效益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0:14 南方日报

  本报记者 曾妮

  是的,在这期特刊上,每一个版面都与创新有关。

  从本版开始,我们为您呈献“深圳十新”。

  思想需要先行,思想解放了,行动只在迟早;深圳拥有地方立法权,法制以及法治的精神,在这座城市里不断深入;深圳是经济特区,环境、产业、产品都是日新月异;深圳人没有文化吗?看看这里发生的事实吧;最重要的是人,人有着创新的精神,就不怕输掉整个世界。

  新论、新政、新制、新经济、新业、新品、新风、新文化、新颜、新人……

  是的,这个城市的一切,都与创新有关。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没有人怀疑,在过去的1/4个世纪里,深圳的崛起是中国最大的奇迹之一。

  25年,一些与特区同龄的人会发现,在你懵懵懂懂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凭空”多了一座GDP达3400多亿元的城市,它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了整个中国。

  深圳不是理论家,但它总是能以一个实干家的本能率先吼出时代之声。从“时间就是金钱”到“效益深圳”,深圳总是能率先提炼出某个历史阶段改革的主题。

  创业时期

  “速度说”冲破一切

  特区就像一个一出生就会跑的孩子。那种急切的心情很容易理解,要冲破计划经济的铁桶阵、打消人们对改革的猜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一个奇迹来说明一切。何况当时中国发展的步伐已经比发达国家晚了许多年。于是,强调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成了草创时期深圳最有代表性的观点。

  1982年,袁庚在蛇口码头贴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1984年,深圳用“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建造了当时的“神州第一楼”;1984年,小平到深圳视察,惊讶于这里的速度;1992年,小平第二次来深圳,临走前还回过来对深圳的同志们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从1980年特区创立到上世纪90年代小平南巡前后,是深圳的创业时期,为深圳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一时期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深圳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用实践书写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上世纪90年代

  “二次创业”自力更生

  1994年以后,原来一枝独秀的深圳陷入了一种尴尬。随着改革开放向中国腹地延伸,特殊政策成为普惠政策,上海凭借新一轮的发展“风头”盖过深圳。深圳在政策上的优势越来越弱化。

  1994年,围绕特区的特殊政策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学者胡鞍钢撰文指出:特殊政策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特区的“特”字不能“特”在优惠政策和减免税,而应该“特”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国际接轨三个方面。

  在这场论战中,深圳尽管嘴上不认输,但也认清了形势。1995年召开的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率先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科技等支柱产业的发展观。如果说,第一次创业是依靠了“特殊政策”的优势,那么第二次创业深圳完全是通过创新优势自力更生。

  市场经济“十大体系”是这一时期深圳提出的重要理论。从1996年10月3日开始,《深圳商报》连续发表10篇“深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综述”,详细介绍了深圳市市场经济体制的十个组成部分,即“十大体系”。它总结深圳的经验,系统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型,标志着深圳已经率先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2005年

  “效益论”再次领跑

  有人说,在进入21世纪头几年,深圳打了个盹。

  人们敏感地觉察到了这一点。2003年初,“我为伊狂”一抒胸臆写下洋洋两万言的《深圳,你被谁抛弃?》,道出了深圳人的焦虑。

  3年过去了,平安保险没走,招商银行也没走。3年后,深圳的“特区理念”再次发生飞跃。在勇敢地自我解剖并指出现发展模式下的“四个难以为继”后,深圳第一个把“和谐”与“效益”作为立市口号。深圳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

  目前,深圳已经是全国“亩产GDP”最高的城市,而深圳今天的选择也必将成为其他城市明天的选择。不计成本的铺摊子、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扩大已经不合时宜。市长许宗衡说,只要这条道路走成功了,深圳就又在新时期为全国起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当事物语

  原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畅谈特区往事 “改革是闯出来的”

  早上九时半,一场清凉雨让8月的深圳暑气全消。老书记李灏在深圳原人大办公楼一间安静的办公室里接待了记者,他把这次采访称为一次交流,说着说着还不时停下来询问记者的看法。谈起当年深圳改革创业的往事,每当说到激动处,李灏几次从椅子上站起来。

  李灏说:“别人常问我深圳快速发展起来的经验是什么,我说深圳的经验可以从许多角度去总结,而我的体会是‘好多事情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会有个腾讯公司,就是我主持工作期间,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会出个华为,出个中兴通讯,有谁想到深圳又出个大芬油画村?深圳发展起来,很多事情都是计划外的,是企业、单位、许多创业者自己一步步闯出来的。我们要创造一种宽松的、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下,深圳不出马化腾也会出个‘龙化腾’!”

  深圳的改革是闯出来的。1987年,深圳敲下拍卖土地使用权的第一槌,这项工作是在李灏的主持下进行的。李灏回忆说,当时拍卖完了还有人说深圳的做法违反宪法。当时国内许多人的想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老思维上,没有认识到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没有认识到土地有偿使用的价值。深圳拍卖土地使用权尽管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广东省、中央还是肯定了深圳的做法,因为它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1988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在删除土地不得出租规定的同时,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李灏说:“有哪一项突破中央会事先告诉你这个可以做?深圳是改革试验区,就是要求、允许你去探索、试验,靠自己闯。改革不是参加宴会,别人给你安排好座位、端上菜肴,等你上座。”

  有人说,深圳发展是靠中央给的优惠政策,甚至是靠“寻租”搞起来的。在1994年那场关于特区是否还要存在的论战中,已经离开深圳领导岗位的李灏也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特殊政策不等于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不可要,特殊政策不可无。”李灏说,深圳的特殊政策曾包含三方面:第一种是在特区建设初期国家给的扶持政策,如低息贷款、财税包干;第二种是由于深圳毗邻香港,为方便两地人员往来实行的一些特殊政策(如过境耕作);第三种是国家为了让特区先行先试而给的一些特殊条件,如给与深圳立法权,以及对企业实行类似境外出口加工区、自由贸易区的税收政策,以利于它们参加国际竞争。第一种特殊政策在建特区初期是必要的,九十年代已经没有了,后面两类特殊政策还保留。李灏说,国家要深圳打头阵、给深圳压任务,必然要给深圳创造一些条件,这并不是“优惠”。深圳的发展,不是向国家要优惠政策“要”出来的,更不是“寻租”寻出来的,而是自觉改革“闯”出来的。

  追寻深圳的“特区精神”,李灏指出,从创业时期到现在,“特区精神”的核心一直是创新。早在1987年深圳提出的特区精神是“开拓、创新、献身”,也就是“拓荒牛精神”。那时候提“献身”是有针对性的,因为特区还在创业阶段,来到这里的干部群众都要做一点“个人牺牲”。1989年提出“特区精神”是“开拓、创新、团结、奉献”,那时候的“团结”就相当于现在说的“和谐”,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应当营造团结关爱的氛围。2002年在经过深圳精神大讨论后,与时俱进,又把“特区精神”总结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创新”是一以贯之的核心,是深圳的灵魂。“创新”要有自觉、有勇气,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这才最能体现特区精神的实质。

  李灏说,中央建立特区不仅仅是为了深圳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深圳打头阵,让深圳在改革发展中不断为全国提供新鲜经验。作为改革的试验地,深圳如果不创造出有利于全国的经验,就没有起到特区应有的作用,特区的历史任务就还没有完成。

  李灏指出,小平同志曾把深圳的经验总结为“敢闯”,说明特区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也表明小平同志对特区的期望。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都非常明确地表示,特区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当然,我们要用“变”和“不变”的辨证观点看待特区。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区”,探索、试验、创新是特区的本质和任务,这是不会变的。特区仍然在许多方面可以发挥探索道路的作用。但是,随着情况的变化,特区创新的内涵会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有所作为。

  时空印记

  1982年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79年1月31日,招商局正式进驻蛇口,独立开发和经营蛇口工业区。当年8月,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首个码头。

  1982年,为了激励工人,袁庚想在蛇口码头贴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当时他想的原文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法律,顾客就是皇帝。”考虑再三,把后面两句删掉了。即使这样,这句口号当时还是引起了很多争议,因为它触动了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思想。有人讽刺袁庚说他“要钱又要命”。

  1984年,小平第一次来深圳视察,就参观了蛇口码头。袁庚向小平汇报情况时说:“我们有个口号,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小平说:“对!”一语双关地给与肯定。从此关于这句口号的正义才总算告一段落。

  1984年

  深圳速度

  1981年,刚建立一年的深圳特区就想建一座可以和香媲美的摩天大楼。在设计图上,这是一座53层(顶层是旋转餐厅,即后来著名的“邓公厅”),高达150米的摩天大楼。53层是什么概念?1981年,全国最高的建筑是南京的金陵饭店,高37层。

  为了赶工期,承建方中建三局决定采用“滑模方案”,当时在如此高的建筑上全部采用滑模法在国内还没有先例。中建三局的“滑模”试验接二连三地失败了。1983年9月,工程甲方——深圳物业公司下了最后通牒。幸好当时中建三局已经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不久便试验成功。之后的施工越来越顺利,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奇迹。1984年4月30日,国贸大厦正式落成。

  “深圳速度”不仅是指建筑速度,更是指深圳创业时期的超高速发展。从上世纪80年到90年代小平南巡前后是深圳的创业时期,这一时期本市生产总值以年均35%左右的速度增长,经过9年突破100亿,再经过5年突破500亿。

  1995年

  二次创业

  199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开花,深圳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特区不特”的说法应运而生。1992年12月2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了《全国在发展,深圳怎么办?》的长文。

  1994年,一场关于特殊政策的论战爆发了。学者胡鞍钢撰写文章指出,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他主张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深圳立即反击,双方你来我往,这场论战持续了一年半。

  1995年召开的深圳市第二次党代会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二次创业”的号召。深圳提出进行产业调整的基本方针,即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发展方针。

  2005年

  效益深圳

  2005年1月13日,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要彻底摒弃传统发展观念,下一个25年,要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发展模式,实现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的历史性跃进。

  深圳勇敢自剖,目前深圳的发展已经明显受到“四个难以为继”的制约。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很快就会出现环境危机。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黄丽满说,深圳将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不和别人拼总量、拼速度、拼规模、拼座次,而是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

  图:

  创新给深圳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料图片

  “改革不是参加宴会。”李灏说。 莫伟浓 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