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舍身30年后子女代求烈士称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0: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舍身30年后子女代求烈士称号(图)
陈树添和母亲向记者介绍当年《广州日报》头版的报道。

  撰文/记者李钢、雷燕

  摄影/记者纪粤鸣实习生顾展旭

  30年前,在广州有一位父亲因为救人而英勇牺牲。他的英雄事迹在本地传诵一时,当年篇幅尚有限的《广州日报》也拿出A1~A3版做了长篇报道。

  30年后,英雄的儿子陈树添向本报再一次报料:这么多年来,一个家庭在失去了经济支柱后,如同一叶小舟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度日。如今虽雨过天晴,但一家人仍旧希望自己心中敬爱的父亲能够得到“烈士”的称号,也算是对他们一家在30年来所遭遇的艰辛生活的一点安慰。

  但是,当陈树添向当地政府提出,希望为父亲申报成为“烈士”时,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困难……30年来的辛酸往事,让英雄遗下的一家老小再次在本报记者镜头前热泪盈眶。

  蓦然回首:30年前番禺莲花港有一位英雄船长,为救人牺牲了自己,当年被救者30年来始终坚持探访恩人遗眷一家

  陈树添的父亲陈金垣曾是番禺石楼镇群星村莲花港一艘渔船的船长,1975年4月6日,在一次出海打鱼的途中,因为抢救在船舱中中毒的一名姑娘吴伙妹不幸中毒身亡。此后,陈金垣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了当地的英雄人物,而当时的番禺县委还专门将陈金垣的事迹印发成文,要求全体党员向其学习。1975年9月14日,《广州日报》刊发了一篇名为《滔滔南海新风浩荡———来自莲花山和甲子两个渔港的报告》的长篇报道,对陈金垣的救人事迹做了详细的报道。

  被救者30年来感恩情不变

  记者找到了当年被陈金垣救起的吴伙妹,当时不到20岁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是年近半百。“我对陈金垣和他一家人都是非常感激的,因为是他救了我。”当年发生的事情,吴伙妹仍然是历历在目,她说:“当时我们出海捕鱼,到了汕尾附近海面时,突然海上起了大雾,于是我们就停在了海上。但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船舱内有股怪味飘了出来。所以我就下船舱去进行清理。可是没有想到一下到船舱里我就晕倒了。”

  晕倒后的吴伙妹对于其后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她在医院里醒来后,才知道是船长陈金垣救了她,但是那位无私的船长却已经不幸牺牲了。打那以后,吴伙妹只要有空,就会上陈金垣的家中,探望嫂子和孩子们,这份情谊30年来始终如一。

  岁月如梭:英雄母亲一病不起,遗孀整日以泪洗面抑郁成疾几近失明,5个幼子失去依傍

  陈树添告诉记者,父亲陈金垣牺牲后,留下了妻子石莲兴和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里,数他最大的当年也只有14岁,最小的弟妹也才两岁。父亲陈金垣去世不久,60多岁的奶奶因为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过世,而陈树添的一个弟弟也不幸溺水夭折。老天让这个不幸的家庭在半年之内连续遭受了三次沉重的打击。此时,陈金垣的妻子石莲兴,由于整日以泪洗面,抑郁成疾,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以至于失去了劳动能力,在1981年就病退在家。

  患病20年老母亲已如风中之烛

  母亲这一病就是20多年,在母亲的妹妹帮助下,她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几个年幼的子女,由于常年生病,20多年来几乎都药不离身,每天都要服用大量的药丸。而且因为当时流泪过度,石莲兴的眼睛早已处于近乎失明。

  陈树添指着母亲脸上的一处瘀青告诉记者,在几天前,他的小侄子不小心撞了奶奶的脸,当时老人家的脸上就起了一个大包,直到现在包都没有消下去。“医生说,我妈因为长期服药,血管变得脆弱,轻微的撞击就会造成出血。”陈树添对母亲的健康非常担心,他说:“说实话,我很担心母亲随时随地都会离开我们,所以我很想在此之前给母亲一点安慰。”

  往事难忘:当年工资屈指可数,一家生活捉襟见肘,家里无论谁病了都不敢上医院,只能硬挺下来

  父亲牺牲之后,当地也曾为他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但对于陈树添一家来说,却开始面临着严重的生活困境———家里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而母亲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迫不得已,年仅14岁的大儿子陈树添只身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刚刚小学毕业就开始出海打鱼。年幼的陈树添一开始哪里能够适应海上的环境,第一次出海时都是上吐下泻,但是为了支撑起整个家,他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弟妹们小学毕业就工作

  当时陈树添还未成年,一个月的工资是20元,除了上交12元的渔船伙食费外,将剩下的5元钱交给母亲贴补家用,自己每个月仅留下3元。由于当时家里经济很困难,一家人无论谁生了病,只要不是特别严重,一般不上医院看病,全靠自己硬挺过来。“母亲经常会头痛,但是她总是说自己没事,不愿意上医院。我们都明白,母亲这是担心看病花钱会给家里增加负担。”陈树添说。

  债务直到两年前才还清

  “当时我们一家人的生活非常困难,主要靠母亲的病退工资30多元以及村里给的一些补助生活,由于要给母亲治病,我们还到处借钱,欠下了数万元的债务。几个兄弟姐妹也都是上完小学后,就工作挣钱养家。”谈起当时的境遇,陈树添忍不住热泪盈眶道:“直到前两年,我们才将欠款还清。现在回想起来,真是难以想象我们是怎么捱过来的。”当时,全家6口人都只能住在一间仅有30平方米的破烂危房内。可是几年之后,这栋危房实在撑不下去了,所以陈树添才不得已又向亲友们借了点钱,另外盖了一间新房让母亲和弟妹们住,自己则仍然住在危房内。直到家庭的经济情况渐渐好转之后,才将危房全部拆掉,重新盖一间房子。

  点燃希望:一张发黄的《广州日报》翻出了尘封往事,英雄一家想起远去的父亲心境难平,心想为什么父亲还不是“烈士”?

  不久之前,一位朋友偶然将从家中翻出的一份30年前的《广州日报》给陈树添看,那篇关于陈树添父亲的报道,让陈树添回想起父亲去世后这30年来一家人的辛酸经历,不禁心境难平。他说,他小学时候学校会组织同学们到烈士的坟前扫墓,每到此时他都很难过,自己的父亲同样是英雄,却没有得到“烈士”的称号,甚至连墓碑也没有立过。

  陈树添说,当时村子里另外有两个人,因为抢救国家财产而壮烈牺牲,都被评上了烈士。因此,他萌生了要为父亲申报“烈士”,希望以此作为对全家人昔日风雨度日的一种慰藉。“我们兄弟姐妹在当时都是小孩子,根本不懂申报烈士这件事。而母亲的精神状态又不好,再加上家里遭受的接连打击,所以当时就没有人想起要为父亲申报。”

  当记者来到位于莲花山附近的陈树添的家中进行采访的时候,陈树添将一张已经泛黄的报纸展开在记者面前,“如果不是10多天前看到这张报纸,或许我们会一直淡忘那些往事,然而,回想起我们一家30年来经历的苦难,我真的希望能给父亲讨回他应得的名誉!”听说记者要来采访,陈家的几兄妹都赶了过来。他们也表示,为父亲申报“烈士”,并非为了物质利益,纯粹是为了能够给全家人一种精神上的安慰。

  对于陈树添的这一想法,吴伙妹表示了支持。“我觉得陈船长完全够资格被评为烈士。”吴伙妹这样对记者说。

  申报意外:当年没追加是因为政策有限制。事过境迁30年,如今追加难度更大。不过以后过年过节都会有人上门慰问

  陈树添说,他曾到石楼镇组织办、民政办要求政府给他的父亲追加“烈士”称号。然而,石楼镇民政办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事情已经过去30多年了,目前还没有相关规定可以给死去多年的人追加荣誉称号,便拒绝了陈树添的这一请求。

  石楼镇组织办的工作人员梁秀霞当时接待了陈树添,并对陈金垣的事迹以及其申报“烈士”称号的事情,专门到群星村找到了当年的知情人进行了解。但是她却很遗憾地告诉记者,由于政策的限制,要给陈金垣追加“烈士”称号的困难性很大,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她介绍,在1980年以前,按照当时的政府规定,只有公职人员、军人、公安人员以及在战斗中牺牲的人才有资格被授予“烈士”称号,这一政策直到1980年才作了变更,将有资格被授予“烈士”称号的范围扩大到各个阶层。“陈金垣的事情发生在1975年,他虽然是中共党员,但由于他出事时身份是生产大队的渔民,并不在当时政策规定的可以授予荣誉的范围内,所以当时没有授予他‘烈士’称号。现在政策虽有变化,但对于1980年前的问题还没有明确。”

  梁秀霞也向记者表示,经过她的了解之后,现在当地政府已经决定将陈金垣的妻子石莲兴纳入特殊照顾的遗属名单,今后每逢过年过节,都会有专人上门慰问。(报料人:陈先生,奖金:200元)(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