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家庭出身”该怎么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0:21 贵州都市报

  开学了,家住呼和浩特市华新小区的王小晓同学拿着学校的登记表却发起愁来,原来是登记表中的“家庭出身”一栏让他为难了。请教老师,老师说家长干啥就填啥,可是王小晓的家长没有固定工作,这该怎么填写呢?许多学生和家长也表示,“家庭出身”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发展至今,再把爷爷辈的“家庭出身”代代相传下去既没必要,也无意义。(8月18日《北方新报》)

  一个快要老掉牙的称谓,居然还清晰地印在学校的登记表上,让人难以理解。是教育部门的某些官员存在行政惰性,拿起库存的陈旧表格继续使用;还是其思维仍停留在那个特定年代,逢人依然要上查三代验明“出身”?若上前者,尚好理解,要是碰上后一种情况,还真叫人背上冒寒气。

  上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出生的孩子们,尚不清楚“家庭出身”四字蕴含的历史能量。我们这代人算是领教过。身为中农后代的笔者,在上学就业等方面虽丧失了某些优先权,仍是“革命力量”争取的对象,没受大的冲击。但那些“家庭出身”不好的孩子就遭了大殃,因为爷爷辈曾经是地主,他们尽管生下来就赤贫,没享受过一天的豪奢生活,仍然摆脱不了出身的包袱,并为此遭受了种种的人生坎坷与磨难。这种生命“原罪”理论,原本是一种落后的阶级血统论翻版,被少数别有用心者视为打击报复别人的工具,早已被历史封存,没想到现在还有一些学校仍抱此不放,要求学生将家庭隐私进行全息披露。

  一个孩子能否入学,与他的“家庭出身”没有丝毫关系,只要达到入学年龄,他就天然地获得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受教育权利,任何人也不能随意剥夺。还是法律界人士说的好,我国现行法律并没规定不同出身的公民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法官在判案时也不会因为“家庭出身”而作出不同的判决,所谓的“家庭出身”在个人资料里的存在完全没有必要。呼和浩特市某些学校至今还让学生在登记表中填写“家庭出身”,有意无意侵犯学生家庭隐私我们姑且不谈,从中反映出的教育工作者人本意识缺失、法律观念淡薄,以及对学生资格“审查”标准之滞后,都叫人难以置信。

  作者:张培元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