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通讯:《黄河大合唱》在阿拉木图响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0:51 新华网

  新华网阿拉木图8月23日电(新华网记者陈俊锋人民日报记者孙力)“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当《黄河大合唱》的激越曲调回荡在阿拉木图市冼星海纪念碑前时,前来参加上海文化周活动的中国艺术家们不由得心潮澎湃,音乐仿佛把大家带入了那抗日救亡的火热年代。

  8月23日,在阿拉木图市举行的为期五天的上海文化周活动进入第三天。上海艺术家们

在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的带领下来到以冼星海命名的大街,向冼星海纪念碑敬献花篮,深切缅怀这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并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音乐家和战士。冼星海,这位中国伟大的音乐家曾经把他那多姿多彩的40岁生命的最后两年定格在这片异国土地上。

  1999年11月16日阿拉木图举行冼星海大街命名仪式时,《哈萨克斯坦真理报》曾评价说,“作曲家冼星海是作为中国新音乐的奠基人之一被载入中国音乐文化史册的。他所创作的500余首群众歌曲,用其同胞的话说,曾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武器。他还因两部交响曲、《黄河大合唱》、两部歌剧、四部器乐组曲以及改编大量中国、蒙古、哈萨克民歌而著称于世。”

  陪同参观的阿拉木图市政官员及哈音乐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说,1940年5月,冼星海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化名“黄训”赴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苏德战争爆发后,冼星海准备取道乌兰巴托回国,但因边境关闭而于1942年底辗转至阿拉木图市。他生命旅途中的最后两年是在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关爱中度过的。冼星海不顾体弱多病和营养不良,同哈萨克斯坦人民一起度过了战争最困难的岁月。他以高亢的战斗激情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中国狂想曲》等音乐作品。他还创作了歌颂哈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交响曲《阿曼盖尔德》,并在首演时担任了首席小提琴手。他与哈萨克斯坦人民一同投身到反法西斯的火热斗争中,用生命的最后时光和一串串珍贵的音符在中哈人民之间构筑起一座友谊的桥梁。

  据文献记载,1945年5月9日德国法西斯投降后,冼星海曾对哈萨克斯坦朋友说,中国也一定会胜利的。当时毛泽东亲自致函斯大林,要求了解冼星海的下落。斯大林即下令寻找冼星海,该命令被作为战斗任务得以迅速执行。1945年夏,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治疗,同年10月30日病逝。这时日本已经投降了。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冼星海诞辰100周年。上海文化艺术代表团在此之际瞻仰冼星海纪念碑具有特殊意义。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动情地说,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同样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在战争年代两国之间就存在着这么一段令人荡气回肠的音乐佳话。我们这些后来人应当继承中哈友谊的传统,并不断地把它发扬光大。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