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给媒体“报料”的深层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0:23 红网

  近日,很多读者给《半岛晨报》打来电话,由于修路的的困扰,从金州通往某厂取道开发区时,在那里有“专人”把守,很多车辆过路需要交5元钱的“买路钱”。记者找到相关部门时,得到的答复非常统一:不知道该厂有人在收取过路费,并表示要查处此事。(详见《半岛晨报》8月24日A9版)

  按理说,百姓遇到难题应该是积极向有关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以求得尽快得到落实

和解决。可目前为何会出现异常的问题反馈现象呢?请看,一边是很多读者纷纷给媒体打电话反映,一边是相关部门却异口同声地“不知道”,莫非是管理部门的反馈渠道出现了“梗阻”才集体失聪,使读者一股脑儿涌向新闻媒体?看来,这种猜测显然是不能说服大家的!

  其实,把问题不报管理部门而“报料”于新闻媒体的反常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并不鲜见。垃圾长期堆放在居民小区的花坛里,造成蚊蝇乱飞却无人过问,当投诉到媒体“曝光”后竟当日得到了清理;某小区前的污水横流了近一个月无人治理,报纸披露后就有管理部门出面解决。长期以往,百姓对一些管理部门的不作为行为出现了麻木心态,以致于形成了“告也没用,净赚生气了!还不如向媒体反映,保准解决1

  现实中的这种现象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思考。

  其一、管理部门的问责制度形同虚设,对百姓反映的问题缺乏系统、严格的操作流程和控制机制,首问负责制也只是口头上喊喊而已。不然,就不会出现接待了问题却长期不解决而无人被追究的现状。

  其二,服务的“作秀”表演依然“精彩”,有的热线电话要么长期占线,要么干脆没人接,任你耐心拨打,直至放弃。同时,职能部门的工作作风拖沓,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麻木心理,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没有切实将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摆上议事日程。

  其三,高效、快速的反应机制尚未建立,一个小小的问题竟也要逐级汇报、认真研究、分清职责,哪还顾及百姓迫切的心里呢?相反,媒体的24小时新闻热线和记者的快速现场出击都给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由此,百姓不向媒体“报料”又能选择什么?

  诚然,所有问题都有解决的难易之分,妥善地解决好本职工作内的各种问题,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本无可非议。而当百姓纷纷“报料”媒体的时候,管理部门是否应该引起重视了,别让“惰性”砸了自己的“饭碗”!

  (稿源:红网)

  (作者:李洪波)

  (编辑:耿红仁)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