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融入北京(特稿)(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5: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融入北京(特稿)(组图)
朱道美

  心要高飞

  我如约到南四环朱道美的公司采访,还没坐定,娇小玲珑的朱道美便问:你需要多少时间?一个小时?实在不好意思,我今天还要出去,我们在车上聊聊好么?于是,我坐上她那辆布满灰尘的黑色捷达,和她一起融入北京交织的环路的车流中。

  三个小时独特的采访让我体察到了朱道美生活的节奏和创业的艰辛。

  朱道美的每一天几乎都在飞转的车轮上流失。她和老公经营着信诚伟业科贸有限公司,老公负责售前,她负责售后。公司虽然手下有十几个人,但很多事需要她亲自打理。

  就拿我采访她的那天说吧,上午她去了公主坟、金融街、马甸、鼓楼、地安门,下午去了丽泽桥、顺义,还要接着去通州及和平门。每天都这样忙忙碌碌,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干一番事业。

  1991年,朱道美15岁,从重庆云阳山区进北京当保姆。三年后,在女主人的鼓励下,报了电视中专财会班,两年半拿下毕业证书。回想当年的求学经历,朱道美至今难忘。

  “女主人是大学老师,她曾经问过我最遗憾的事是什么,我的回答是读书太少。她让我报中专,我真是没有勇气,家里穷,连小学都没有念完哪,试试吧!一个学期600元的学费,我只好省吃俭用。那时乘公交车五站路才一两毛钱,我却舍不得,骑自行车,冬天下雪摔在马路牙子上,磕破了腿,也要坚持把课上完。最后一个学期要交1000元,我怎么也拿不出了,曾经卖过血,擦过车,咬紧牙关,我坚持下来了。”

  朱道美在艰苦磨砺中完成了中专学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在朱道美身上应验了。她先被一家公司聘为会计,由于她出色的表现,又被一位香港老板看中,应聘到王府井东方广场的一间商店当了店长,每月工资3000元。

  我问她,为什么放弃这么好的工作,要下海自己办公司?她毫不犹豫地说:

  “人往高处走嘛,我和爱人想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我还想有更高的生活质量,让我的子女受最好的教育。”

  他们的公司是广东一家大厂智能锁的代理商,主要客户是北京的大酒店、宾馆和招待所。他们已拿下了不少项目,由于信誉好,河北、大连、天津、青岛一些工程都找上门来,今后还要在深圳拓展事业,开办自己的电路板厂和软件厂。

  “北京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只要你努力,有太多的机会,这是我在北京留下来的理由。我希望我也能成为北京的一分子。”

  “从农村走向北京,从家庭走向商圈,14年,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农村缓慢而悠闲,大都市节奏很快,商圈的竞争十分激烈,争机会、争生意、争一口气。我们打时间差,早去半个小时就把单签了,晚了半拍生意兴许就丢了。当然,接触的人不一样了,视野开阔了,长了见识,也学会了公关。”

  现在,朱道美的生存状态也大为改观。小两口在南城恋日嘉园买了房、买了车,用来办公;她还想再买一处住房。朱道美告诉我,想买房的不止她一个,像他们夫妇俩共同在北京商圈闯荡的外来打工者,还有很多。

  我见证、我记录、我快活

  没见到马小朵,先听到她的一段传奇经历:从江苏农村两进北京,拿了两个文凭,两次去美国,成了北京人的媳妇,自己的户口也落到了北京。

  朴实而沉稳的马小朵向我述说自己的经历:1982年,16岁的马小朵不甘心像父辈那样在黄土地里刨生活,她编织了50顶草帽挣足了路费,从江苏溧阳到北京当保姆。她回忆说:

  “那是第一次农民工进城热潮,据说北京城有5万保姆,3万是安徽无为的,2万是我们溧阳的。”

  两年后,苏南的乡镇企业办得红红火火,马小朵的伙伴们纷纷返乡,而她却留在了北京。她心中有一个梦想,学好英文,回到家乡当一名中学英文教师。她在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中,发现校尉胡同有个英文函授学校,于是报名,一学就是近两年,然后,边给人做小时工,边读了一个自费中文大专班。

  1988年,马小朵揣着两本学历证书回到家乡,英语教师的位置早就被别人占了,好强的马小朵再次进京,想挣足钱到边疆圆梦。她先做了两年保姆,又到一家出版社做杂工,没想到她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他大学毕业,做编辑,和她同岁,他看重的是马小朵的勤奋好学,有理想有志气,于是,从相识到相恋,演绎了一段不平凡的爱情故事。

  机遇总是给勤奋努力的人准备的。马小朵到“打工妹之家”工作后,2004年被送到美国一家非盈利的妇女机构培训了一个月。当时中国大陆去了9个人,有大学教授,有妇联主任,只有马小朵一个人是打工妹。在参观纽约唐人街时,那里的NGO机构对马小朵的经历非常感兴趣。三年后,他们邀请马小朵再次去美国进修3个月,并给了她1.5万美元启动资金,希望她回北京对外来打工的农村女性进行培训。

  “我现在的工作是建‘同心希望家园’,办同心实验学校,办妇女儿童中心,把对妇女的培训工作做到北京的农村社区中去。到我们这里开讲座的人有北大法律系的教师,有中华女子学院的教师,还有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老师。我的下一个梦想是办妇女合作社,做编织、蜡染,然后把手工艺品卖给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对北京城乡接合部做了考察,马小朵发现四环、五环以外有很多民工村。就拿肖家河说吧,当地居民4000人,而外来打工者就有两万人。她心想,北京有300万到400万的外来打工者,大到建商品房、装修、种菜,小到送奶、送水、收废品,哪一样少得了他们?他们难道不是北京人的一部分吗?

  “过去,虽然我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我的心仍然漂泊着,仍然感到困惑。现在我的工作让我有了归属感,找到了自己的价值。16岁进北京,23年过去,我见证了农民工进城的全部历史,我以此为自豪。现在从事的工作,又是在记录外来妹融入北京的历史,虽然我现在比过去挣得少,但是这是我乐意干的事,尽管辛苦,我很快活!”

  文化水平的提升,大都市的生活熏陶,走出国门的感受,彻底改变了马小朵的人生,也改变了她的思想和观念。她不断思索的是:成千上万的农村女孩进城当了打工妹,这意义远不是开眼界、挣嫁妆,中国城乡差别的缩小正是从她们这代打工妹身上开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8月25日 第二版)
融入北京(特稿)(组图)
马小朵

  作者:本报记者 孟晓云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