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源新型工业化后发而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09:07 南方日报

  河源新型工业化后发而起

  反思

  理性抉择:走新路向贫穷宣战

  走一走河源“一区六园”(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6个县区的工业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大开发的气势。到目前为止,该市“一区六园”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115.857平方公里,已安排项目面积27平方公里,300多家企业进驻,173个企业建成,到位资金达50多亿元。

  此时的河源正铆足了劲,全力冲刺全年“三个100亿”的目标,即全年竣工投产的项目100亿元、新开工的项目100亿元、新签约的项目100亿元。

  这里,正在崛起成为一片后发的热土!

  这一切,缘于河源的理性抉择,走上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贫困关键在工业落后

  地方一段时期内发展经济的决策思路直接决定其导向和出路。

  1988年从惠州市分离出来,河源单独立市。直至2003年前,一直对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推进脱贫奔康进行苦苦求索,却一直没有真正跳出“农业经济”的痛苦束缚。

  当地干部群众一度认为山区优势在山,长处在农,因而走靠山吃山、发展农业为主之路;一度认为发展工业会破坏生态环境,因而在发展工业上缩手缩脚;一度认为河源是山区市,交通不便,发展工业要素缺乏,因而产生消极畏难情绪;也一度因为上世纪90年代有的“造血型”项目变为“败血型”项目,对山区能否走工业化道路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建市以来,河源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只增加了几个百分点,贫穷的帽子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套在脑上。

  另一方面,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先进,关键是抓住了工业革命这个机遇。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关键也在于工业的兴盛。

  再看河源市邻近的惠州,1988年分市时,惠州市工业总产值是19亿元,河源是8亿元;但至2003年底,惠州市工业总产值已达1000多亿元,而河源市不足100亿元,工业化差距从1倍多拉大到10倍多。

  当然,区域优劣也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强弱,但是它并非是决定性因素。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劣于河源市的江西龙南县,通过加快工业发展,2004年该县的人均GDP达到6160元,比河源市高出1000元;该县地方财政收入14328万元,是河源各县区的1.5至3.6倍。

  2003年,河源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寻找自己为何在经济竞技场上变得“落后全省,后无追兵”的原因时,分析来分析去,明白了一个道理:河源要摆脱落后,除了加快工业发展,别无他路。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河源已经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的机遇了!

  赶超必须加速走新路

  一听到河源定位要加速工业化,人们本能地就联想起珠三角工业化时付出的环境代价。东江最大的一级支流新丰江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水库以及枫树坝水库均在河源境内,担负着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广州和香港等城市2000多万居民的主要饮水源,要搞工业,行吗?

  河源市领导班子说:“要发展,又要环保,这就是河源的实际。”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河源的工业化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搞,而在于怎样搞。

  在河源采访,当地干部有一个“赛车论”,说赛车要超越前面的对手,一要你的速度比对手更快,二要走新路、捷径,少走弯路。当然,别人也不是孬种,因此,你就要有更好的驾驭力,要有更好的预见性,同时要悉心总结和吸收前面车手的经验和教训。

  考虑到要赶超,更考虑到河源的实际,走珠三角旧工业化的老路绝对行不通,必须走一条工业化新路。河源市经过总结归纳珠三角旧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必须摒弃当年招商引资的两种弊端:

  一是不能再搞家家点火、户户冒烟、满山放羊式的先污染、后治理,失去的比得到的还多的旧模式,而是要先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改变过去那种零星办厂、无序发展局面,强化集聚功能,有效引进大集团、大项目,做大做强骨干企业;集约经营,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节省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减少工业污染,在资源上循环、共享。在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不影响社会效益。

  二是不能走以往珠三角诸多工业园区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注重产业内在关联度和产业配套的老路,新型的工业园区必须提高门槛,双向选择,有意识地引导同类的产业、产品在同一园区内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使其更具集聚力,产生1+1大于2的效应。

  用河源的话来说,就是要走一条“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新路。

  解读

  后发优势:制定四大“追兵攻略”

  走马河源可见,那片“青山绿水”依然青绿如常,工业发展如春潮涌动。

  一个最落后的地方为什么出现了追赶型的发展?后发河源的追兵攻略是什么?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河源主要把握四大关节点。

  关节点一之新观念

  小进是退唯有超越式发展

  梁伟发称,走新的路子,前提是有新的观念。

  人们认识河源一般是从一串冰冷的数字开始的:一个市有5个特困县,2003年,河源的人均GDP仅4000多元,还不到广东省平均水平的1/4,只有珠三角发达地区的1/20到1/10;2002年,河源的工业化水平不到30%,全省早到了50%。河源已是“后无追兵”。

  新的观念是“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除了超越式发展而“后发”,别无他路。

  “后发”,可视作河源的最大尴尬,也可视作河源的最大资本。

  河源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正当珠三角大闹用地荒、电荒、油荒、民工荒的时候,河源这个“穷小子”实际上是个“大地主”,其总面积达1.58万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城市中山的8.8倍,深圳的7.8倍,佛山的4.1倍,搞工业开发区土地充裕、便宜;河源有华南区最大的人工湖新丰江,总库容139亿立方米,龙川县的枫树坝水库总库容19亿多立方米,全市年均水资源量150亿立方米,水、电充足、便宜,电力每度4角7分,水每立方米7角;这里的水质和空气也是全省最好的,多年排第一;另外,这里的森林绿地覆盖率达到73%……

  大的高速通道一开通,河源“沉睡”的资源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就具备了“变现”成为一种后发优势的可能性。关键要把握好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变被动为主动,而且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关节点二之新思路

  科学发展增值增效不增污

  把原本相互矛盾对立的事物和谐地统一起来,必须创新思路和方法。

  实施园区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途径,但这个工业园区要比以往的更科学。以河源市高新区为例。

  高新区从动工的那一天起,就立起一个标准:引进的必须是无污染或少污染、科技含量较高、投入产出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

  执行这一标准无疑提高了招商引资的门槛,对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项目,哪怕是送上门也忍痛割舍。去年,国内最大的咖啡壶生产企业想到此落户,由于它的厂房要竖起三个大烟囱,虽并没有太大污染,还是被拒绝了。市高新区管委会的解释是“影响形象,逢人就得解释,这个形象赔不起”。被高新区拒绝的不合标准的大中型项目不下20个。

  执行这一标准加大了园区前期资金投入回收的时间压力。这也得靠创新思路来解决。高新区采取“工业用地垫、商业用地补,服务方面垫、经营方面补,眼前收益垫、长期收益补”的经营策略,最大程度地回收资金,实现投资开发的良性循环。现在,各县的工业园区也纷纷向着这种模式发展,“科学发展增值、增效、不增污”。如华嘉纺织城项目,投资建设污水处理中心,使废水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从厂里排出来的浑浊污水,经过处理后流出时,水底树叶的花纹清晰可见。

  关节点三之新环境

  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成招商座右铭

  梁伟发说,要促成外来资金、技术与河源本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必须营造一个新的环境。

  从硬件上讲,2003年12月惠河高速的贯通是后发河源的重大机遇,这条高速直通深圳、广州,令河源融入“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今年底,粤赣、河梅高速将建成通车,直接打通出省通道;京九、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并在龙川设有华南地区最大的编组站,东江河运航道可直达广州黄埔港。河源抓紧机遇,扩建国道,建设东环路、东江大桥、胜利大桥,城市东扩有力拉动东部工业园区建设。

  硬环境重要,软环境更重要。梁伟发认为,全世界企业投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最终极的目的就是“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赚钱多”就是要成本最低,政策到位、服务到家,一次性投入的费用和长期投入的费用都要尽可能地少;“麻烦少”是软环境的综合体现,就是企业不希望办个事要跑断腿、说干嘴,这样赚钱再多也留不住人;“身体好”有三层含义:一是环境好,不得病,二是赚了钱心里高兴,三是少麻烦自然心里就顺畅。

  现在,投资河源“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已经成为河源招商引资的口头禅和座右铭。

  关节点四之新机制

  提拔奖励监督充电激发创造性

  一切新观念、新思路都得有人来实施,更需要有新的机制来保障实施到位。梁伟发说,调动干部积极性来激发各级领导干部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一大关节点。两年多来,河源市为此在建立新的机制上来了“四板斧”。

  第一板斧是创新系列用人机制。最令人瞩目的是首创公选后备干部方式。去年市直换届,市委从全市符合条件的640多名科级干部中公开选拔了81名市直副处级干部后备人选。

  第二板斧是制定、完善和落实了一系列考核激励制度。其中有一条受到了省长黄华华的赞扬,即形成以绩为准的工作导向,重点考核各县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税收总收入、实际吸收外资、农村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6项指标,对考核先进的县区给予奖励。同时,对获得“省四税”奖励的县区,由市财政按照省奖励金额的10%对县区党政“一把手”进行奖励。2004年,全市各县区获得省补助奖励比未实行激励政策增加8400多万元,为此,市委在今年初一次性拿出550多万元,对各县区予以重奖,极大地调动起县一级的积极性。

  第三板斧是建立系列监督考查制度,如建立市直单位一把手不直接签批财务开支制度,防止“一把手”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对市直单位实施“三评议”,即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评议,市委、市政府领导评议,群众代表评议等。

  第四板斧是创新一系列学习制度,如开设“学习论坛”,借助“外脑”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等。

  这些制度形成奖罚分明和相互制约的效应,大大减弱各种环节的人为操作因素,在调动上下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全市上下凝神聚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风正气顺的作风保障。

  声音

  领导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全国很多地方水源水质都普遍下降的今天,能在广东这个经济较发达、水污染防治压力较大的地区看到保护得这么好的水源,让人感到很振奋。

  专家说

  省委党校副校长陈鸿宇: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在发挥效应,山区交通明显改善,产业转移推动力加强,河源抓住了这一机遇,加上领导有决心,干部群众热情都跟上来了,形成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局面,发展步伐确确实实加快。结合自身作为珠三角生态屏障的特性,其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结合也是比较成功的。

  干部说

  河源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孙宇红:我是河源公选后备干部时公选上来的。公选后备干部是河源的大胆尝试,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冲破了那些不合时宜的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解放了思想,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和激励机制,形成了风正气顺、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环境,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鞭策公选干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组织和群众选得对、选得准、选得好。

  企业说

  港商郭先生:河源绿水青山,投资环境一流,我在河源做生意既赚了钱,又养好了身体。

  农民说

  某企业工人王先生:在自己家门口找份工作,我们就洗脚上田变成了工人。

  市民说

  邓先生:这两年河源市的变化的确比较大,工厂多了。原来我也是个机关人员,看到这几年来河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就下了海,投资30万元买了一间店铺做河源土特产生意。

  观察

  山区工业化不是为工业而工业

  郭逸晴

  广东过去全省开过十次山区工作会议,但实际上没有彻底解决山区到底怎么发展的问题,十次山区工作会议都没有敢碰工业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想过,曾经有一段时间支持山区发展工业,结果后来那一批项目基本上都不成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以后再不敢提山区发展工业了,认为山区只要靠转移支付就行。

  但是山区靠转移支付怎么靠得住?山区的落后就拖广东经济发展的后腿,广东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对广东而言,解决山区发展的路径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此时解剖河源的超越式发展也就显出了特定的意义。

  经济理论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像一个“水桶”,水能够装多高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板。山区就是广东经济的“短板”,“全省最后,后无追兵”的河源就是“最短板”。“最短板”能够快速增长,那么广东经济发展“装多些水”才有希望。

  应该看到的是,河源经济的整个“堆头”还是很小,要改变“最短板”命运,还需要更多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但这个“追兵”也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第一是创新的劲头。现在,外界批评广东创新的劲头不如改革开放的当年了,此话值得我们反省。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河源见人就把“后无追兵”挂在嘴上,不怕自扬家丑,其实是让自己正视差距,先从精神上甩掉包袱。另外,河源心里有了底,因为理念上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操作起来就比较有章法讲策略,而且走了两年已初见成效。

  第二是全面理解和正确实施工业化。河源的具体做法给人最大的启示是:工业化需要以科学发展观进行观照,是多种生产方式和多个生产链条的交融配合,需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它指的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走向文明和进步,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全省各地村村都上马工业项目,为工业而工业。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郭逸晴 甘超强 特约通讯员 邓道宇

  河源市两年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表

  表略,详见报。

  2002——2004年GDP增速图

  图:

  河源高新区成为引资热土。 李远飞 摄

  在工业超越式发展的同时,河源环境经受住了考验,并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何洪伟 甘超强 摄

  拥有万绿湖等环境资源是河源的骄傲。 周文杰 摄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