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见邦雄:黄土高原植树十四载的日本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0:41 人民网
高见邦雄:黄土高原植树十四载的日本人(组图)
高见先生在察看小树生长的情况

  山西大同乡村的黄土高原上,每年春夏,都能见到一位来此植树的日本人。他每年大约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在大同植树,其余的时间回国内为植树筹款,至今已坚持了14年。

  这位日本友人,就是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作“老高”的高见邦雄先生。

  高见邦雄个子其实并不高。我们见到他的时候,是8月5日的上午,在北京的一家酒店里。两小时前,他还在大同开往北京的火车上。今年57岁的他看上去要年轻十岁,脸、脖子和胳膊全晒得黑黑的,稍显蓬乱的头发,如果不是那幅眼镜,很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位来自黄土高原的农民。他不停地吸着烟,尽管稍显疲惫,但说起在大同种树的经历,他还是十分亢奋,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高见邦雄的父亲曾经参加过侵华战争,而他本人却是毛泽东的崇拜者,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前一年,即1971年,就曾作为日中友好代表团的一员来过中国,次后成了中国的常客。1992年,他参与创建了非营利的国际性民间组织——绿色地球网络(简称GEN),并任大同事务所的负责人。该组织信守“环境无国界”的宗旨,希望通过超越国界的民众合作,共同保护地球。

  1992年1月,高见邦雄和他的同事再次来到中国,希望帮助中国植树绿化。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为他们把植树地点选在大同市的浑源县——高见邦雄的父亲“二战时”恰好也来过这里,这种安排也算是一种“缘份”吧。

  浑源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把树种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更难的,却是不被当地人理解。他刚到浑源县的时候,当地的农民叫他“日本鬼子”,对“帮忙植树”更是猜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农民的猜疑逐渐化为友谊。用他本人的话说,是从“面队面”到“肩并肩”。

  对于植树,高见邦雄是外行,但他带来了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有搞植物的,有搞水的,有研究土壤的……他们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确定适宜的树苗和种植方法。高见邦雄是个直性子,在遇到不同意见时,他总是据理力争、坚持己见,为此常跟当地领导争得面红耳赤。

  14年来,高见邦雄共组织了2000多人次到大同植树,年纪最小的才一岁半,最长者84岁;14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大同的7个县4个区,种植面积达4500公顷,总计1500多万棵树,许多光突秃的破岭批上了绿装;14年来,他们平均每年捐赠资金100万到200万人民币,累计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为了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高见邦雄他们在种植杨树、槐树的同时,尽量多种杏、桃等植经济树种,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卖钱。浑源县吴城乡的农民通过种植仁用杏,收入比种植谷子、荞麦大大增长,效益好的地方增加了10倍的收入,最少的也增加了四五倍,人均收入由以前的300多元增长到1000多元。2000年,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目前已经有20多个大学生了。种果树改变了过去环境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

  高见邦雄他们在种树的同时不忘育人,为当地筹建了4所希望小学(还有1所在河北的张北地区)。树林的经济效益一部分用来做树木的护养,另一部分用来做希望小学的教育经费。同时,高见邦雄关注的环境问题也有所扩展,由最初的植树扩展到保护水资源等问题。

  14年的坚持,不仅在黄土高原上播下了一片片绿色,也与当地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地人都忘了他是日本人,亲切地叫他“老高”,每次见面,都像老友重逢,有说有笑。当年高见邦雄他们种植的树林边,还竖起了“吃水不忘打井人”的石碑。

  成果令人欣慰,过程却让人感慨。他们在大同的绿化事业,常因两国关系的紧张而蒙上阴影。但高见邦雄没有丝毫的灰心,他和他的同事决心要一直干下去。他坚信,只要坚持,一起流汗、一起种树,时间和行动会化解一切。

  就在我们要发稿的时候,从日本传来了一个好消息:高见邦雄获得了每日新闻社颁发的“每日国际交流奖”。该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设有一个团体奖,一个个人奖,他们获得的是团体奖。

  (附:高见邦雄把他在大同的种树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雁栖塞北——来自黄土高原的报告》。该书的中文版(李建华、王黎杰译),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高见邦雄:黄土高原植树十四载的日本人(组图)
高见先生(左一)与当地农民在一起。(照片由高见先生提供)

  作者:凌云赵永新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