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江苏省农林厅:全面开展“三品”认证认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5:04 人民网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2002年我省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以“三品”认证认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近年来我省“三品”认证认定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在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农产品质量建设在夯实“三个体系、三项制度和一个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三品”认证认定,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一)以整体推进为突破口,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步伐。为贯彻落实农业部12号令,2002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农林厅公告第9号),编制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指南》,开始启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明确作为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整体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步伐,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3年提出了以县(市)为单位,采用“统一组织、全面检测、统一申报、整体推进”的产地认定工作思路,按照培训先行、现场指导、科学采样、严格评审的工作方法,坚持产地认定标准和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共组织开展了两批共38个县的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认定产地790个,认定种植业面积787万亩,家畜157万头,家禽2947万只,目前正在进行第三批6个县的整体推进工作。在开展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的同时,以每年二至三批的速度,稳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常规认定。到目前为止,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785个,基地面积2984.8万亩、家畜657万头、家禽1.84亿只,基本完成《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建设任务。产地认定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之首。

  (二)以建立认证体系为契机,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步伐。2001年省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出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实施办法》,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至2003年全省共有2050个无公害农产品通过省级认定。从2004年开始,全省不再开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而是组织各地直接申报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开展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向国家无害农产品的认证转换工作。全省共转换认证产品1534个(不含水产品),转换率为99.5%,其中粮油产品270个,蔬菜产品712个,茶叶产品147个,果品147个,畜禽产品258个;认证规模种植业403万亩,家畜155万头,家禽11185万只。2004年共组织了两批共764个产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通过认证产品达651个。至2004年底,全省共有2185个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证产品约占全国认证产品的1/4。

  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同时,积极调整思路、抢抓机遇,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规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全省有174个企业的54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超过我省前十年的开发总和;43个企业的5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证书,双双跃居全国第一。至2004年底,我省共有312家企业758个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累计开发绿色食品产品958个,绿色食品基地面积560万亩,绿色食品企业产值约300亿元,实物产量600万吨,居全国前列;共有63个企业通过了有机食品认证,获得72个有机食品证书或转换证书,涉及107个产品,有机生产基地面积16.29万亩,有机产品量为11.39万吨,企业数和获证数均居全国第一。

  (三)以规范认证为主题,强化产地和产品质量监管。在增加认证产品数量和认定产地面积的同时,进一步规范认定制度,强化监管工作,加强对认证标识的管理,强化对认证产品和产地的监督检查,保证产品和产地的质量水平和信誉。一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产地质量的抽检。根据农业部12号令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每年按照产地认定数量的15-20%比例进行环境和产品质量抽检。2004年共抽检产地及产品810个,其中粮油产地150个,园艺产地261个,畜禽产地133个。同时配合农业部开展的无公害农产品抽检,组织对获证产品进行抽检,2004年共抽检无公害农产品266个,其中粮油产品48个,蔬菜产品138个,茶果产品33个,畜禽产品47个。抽检项目和执行标准与产地和产品认证执行标准一致。抽检合格率为98.2%,其中产地合格率为98.9%,产品合格率为97.0%。对不合格产品及产地,今年将进行复检,若仍为不合格,将取消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资格,并报农业部建议取消其无公害农产品资格。二是开展比对试验。为了保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环境质量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准确性,对整体推进县产地环境检测结果进行比对试验。2004年组织对20个县(市)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对每个县随机抽取种植业2个土样、1个水样,畜牧业1个水样、1个饲料样,重新编号后分送地矿部南京综合岩矿测试中心(种植业样)和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畜牧业样)进行比对试验,共抽检比对了100个样品,有效比对参数530个。从比对结果看,吻合率良好,达到88%。三是加强标识管理。标枳管理的目的,是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品牌,打击假冒伪劣无公害农产品,增加企业效益,同时也让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看得见、买得到、吃得上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全省共有96个企业的112个产品使用1844.2万枚无公害农产品防伪标志,标志使用率较上年度有较大提高。

  (四)以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为依托,建立“三品”认证认定技术支撑。全省初步形成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市场(企业、基地)速测点为补充”,分工明确、定位清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框架。省农、畜产品质检中心于2000年底挂牌,2002年先后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4年均通过了部级“双认证”;省农、畜产品质检中心、省农业环境监测站、南通、扬州市等6家农(畜)产品质检中心均为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授权检测单位,南通、扬州、常州、南京、连云港、无锡等市农(或畜)产品质检中心为经农业部备案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单位。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及产地认证认定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我省“三品”认证认定的主要工作措施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三品”认证认定工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省上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力地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三品”认证认定工作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突出位置。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在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都把“三品”认证认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各级政府对标准体系建设、检测检验机构建设、无公害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市场准入等都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落实各职能部门,明确责任人和年度任务。各级人大、政协也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出议案、开展考察、专题审议,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

  (二)成立机构,协调“三品”认证认定工作。2001年我省出台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管理试行办法》,制定了《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建设规划》,省政府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委员会,认定委员会办公室挂靠在省农林厅,具体负责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工作。同时,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意见》,制定了《江苏省绿色食品十五发展规划》,全省13个市全部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绝大多数县(市、区)成立了绿色食品办公室,搭建了一个绿色食品工作框架。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厅提出把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党组的工作责任和历史责任,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拿出厅里一半以上的人力、物力,集中相关18个处室,分综合管理、质量检测、产业、保障四个层面,实行“挂图作战、跑步前进”。市、县也均成立相关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埋头苦干,整体推进。

  (三)增加投入,为“三品”认证认定提供资金支撑。农产品质量建设基础薄弱,需要政府投入支撑。近几年,全省各级财政逐步调整资金投向,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各级都安排了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定认证奖励、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特别是省政府为了加快工作步伐,自2003年以来,连续3年共安排了1.2亿元农产品质量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定以及相关工作补助,其中认定1个无公害农产品补助0.5万元、绿色食品1万元、有机食品3万元;认定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苏南、苏中、苏北分别补助0.3万、0.6万和0.8万元;通过省级“双认证”的区域性农产品质检中心补助100万元。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为认证认定工作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部分有条件的市、县级政府,也安排农产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三品”认证获证奖励、农产品质量抽检补助等。

  (四)加强考核,实行“三品”认证认定目标管理。为了使质量建设和“三品”认证认定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和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如基地建设、产品认证、检测机构建设等)列入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年初提出指标任务,年中进行检查督促,年终进行考核奖励,确保任务完成。为了指导基层工作,省市农业主管部门还实行处(科)级干部与县(乡)挂钩制度,对口负责检查指导,对重要的阶段性工作,组织督查组,到地方进行督查,促进全省认证认定工作平衡发展。

  三、下一阶段全省“三品”认证认定工作的基本考虑

  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苏政发[2005]10号),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大力开展“三品”认证认定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以“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努力开创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新局面。其工作重点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出入平安、长效管理”为思路,在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强化“三个体系、三个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推进农产品品牌化。目前农产品销售已步入品牌效益的时代,农产品生产不仅要注重质量建设,更要扩大影响,叫响牌子,形成品牌效应。首先突出农产品品牌意识,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龙头企业相结合,突破“三品”申报主体的规模和知名度,通过广泛宣传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带动效应,利用市场的手段,整合品牌资源,集聚品牌效应,打造强势品牌;其次加强“三品”产品标志管理,重点探索对大米、茶叶、果品等适合包装的产品以及加工产品包装物规范管理,市场化运作,统一设计、制作。鼓励企业在产品包装上使用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防伪标志,加强市场管理,谨防和打击假冒伪劣无公害农产品。严格实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包装标识管理;第三加大“三品”的监督力度,把“三品”管理由注重认证认定逐步转移到严格监督上来,按照有关管理办法要求,对通过认证认定的产品、产地进行监督抽检;对不合格的产品、产地进行限期整改,乃至取消称号,维护“三品”形象。

  (二)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以全省近30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的生态环境、农业投入品检测和产品质量信息为基础,通过加强产地生产过程控制,监督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使用,开展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动态监测,建立区域性农业生态环境和产品质量数据库,以及产地、产品和投入品的动态监测数据库。以农产品质量安全GIS监管平台为载体,将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信息与动态监控信息进行比较、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预警报告,快速、准确采取应对措施,并根据情况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制度。2005年计划首先建设13个县。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对生产规模相对较小、流通性较大的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和监管基础的建设。通过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措施,逐步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相结合。逐步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选择以蔬菜、畜禽产品为主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企业,推行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建立健全无公害生产档案,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安全。产品经检验或检疫合格后,由产地准出。推行场地挂钩、场厂挂钩,或在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等设立专柜、专卖点,实行市场准入。对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生产的“三品”进行产品标志和IC卡质量追溯管理,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对质量安全的自律性,构建我省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包括农业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内的农产品市场竞争主体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主体责任,逐步将政府扶持企业“三品”认证变为企业自主行为,提高企业内生机制;强化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建设中的指导与监管职能,重点开展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等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对通过认定认证的产地和产品,经监测、整改后仍不合格的,将予以取消认证资格;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农业生产者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构建农产品质量由政府监管、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主导、生产者参与的“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

  2005年8月17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