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球化时代是否需要自主品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5:15 中国青年报

  近日,在2005年花都汽车论坛上,就是否需要发展自主品牌问题,前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提出了他的看法:中国汽车产业的胜利,不一定要独资搞出一个中国自己的品牌。一个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只要它成为中国的企业法人,给中国政府交税,它雇用中国工人,它就是本土企业。而在多年前,龙先生就曾提出“中国应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一个大车间”。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

  我想谈两个问题:一是自主品牌意味着什么;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对中国的挑战。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产品、技术、管理和文化的结晶,是一种可以影响他人和市场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信誉的具体化、形象化表现。就此而言,谁拥有品牌,谁就真正占据了主导地位,谁就是规则的制定者和仲裁者,就有了选择主动权和自主判断的权利。在此意义上,品牌其实是一种决定企业命运的权利。

  现代经济的竞争已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品牌能给其拥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不言而喻的。根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统计,世界名牌在全球品牌中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据了全球50%左右,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则超过了90%。所以,在现代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跨国公司无不是把品牌作为控制和配置资源、生产要素、销售体系,抢占和控制市场的重要武器。

  世界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日本、德国占了2/3,中国只有海尔跻身其中,还位居末端。正因为我们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名牌,所以中国企业要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借助别人的品牌,以贴牌的方式进行。

  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的每一美元贴牌产品,到海外市场上能够买到十几、几十甚至上百美元,外商由此获得的利润往往是中国生产者的上百甚至几百倍。原因只有一个: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以DVD为例,由于我们没有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我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机,就要向日本和欧洲企业支付10美元以上的专利费,而我国DVD机的出口价格仅为每台30美元左右。以此来看,汽车的贴牌费肯定是不菲的。我们一般只能获得可怜的一点加工费,大量的利润都被外商拿走了。

  不仅如此,由于处在产业链的下游,这种贴牌的生产方式并未能有效改善我国正规制造业的素质,促其升级和壮大,而只是发生了外资替代的结果。很多企业也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这在汽车业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国几大主要汽车集团都进行过引进,但仍然跳不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几大汽车集团也曾试过“联合开发”,花不少资金向“外国本部”派出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人员,但人家总是执行特别的保密措施,使“联合设计人员”接触不到任何核心开发技术,致使几大汽车集团到现在也难以在产品开发上有较大长进。想想看,在汽车市场上,有多少款严格意义上的国产车?

  上述事实难道不足以说明自主品牌的重要吗?

  全球化时代需要自主品牌的理由更在于全球化其实是一个单向度的开放过程。的确,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表面上看起来,全球化是一种市场互相开放、经济互相融合的过程。借着这个过程,国际产业分工重新调整,每个国家都能从开放与融合中公平获益。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由于经济实力悬殊,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品牌优势掌握“话语权”,制定游戏规则,这种融合和开放在现实中往往更多地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单向渗透和利益扩张的满足。

  国际贸易的历史表明,只有在双方经济实力相当时,相互大规模开放市场才会带来真正的“双赢”,形成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而当双方经济实力悬殊时,弱者就容易形成对强者的经济乃至政治依赖,使得“双赢”成为掩盖自身经济弱势和依赖地位的托辞。

  作为一个经济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中国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实行开放政策,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行列。这是别无选择的。但正因如此,也就决定了在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技术自立实现本国产业的自主振兴,这一点至关重要。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会容忍外资控制本国经济、摧垮民族产业,都会努力将其纳入本国发展战略并加以控制,这与开放与否无关。

  作者:邓聿文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