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原崛起藏族青年人才群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5:17 中国青年报

  2004年,41岁的诺桑成为西藏第一个物理学博士。回首往事,诺桑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求知之路。

  诺桑出生在日喀则郊区的农村,父亲达瓦在民主改革前每年要给地主服差役。诺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4个哥哥和1个姐姐,都因为经济原因没有上学,所以父亲一心一意要把诺桑培养成才。

  第一天上学,小诺桑根本不想去,最后还是被一双新鞋子“诱惑”去了学校。读小学和初中时,诺桑要走两个小时的路,到离家近10公里的地方上学。家里没闹钟,鸡一叫,小诺桑就起床。那时天黑黑的,走在路上,诺桑“最怕被野狗追”。

  1983年,从小就喜欢物理和数学的诺桑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西藏大学任物理教师。

  1996年底,诺桑来到与西藏大学签订合作项目的挪威卑尔根(Bergen)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刚到学校时,诺桑是个“游民”,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图书证,只能听课。导师让他先选两门课听听。那个学期,诺桑拼命地学习,一门课考了班上第一名,另一门课得了优秀,学校将他正式录取为硕士。

  1999年底,诺桑硕士毕业回国,将与国外合作的科研项目以及培养科研人员的计划带回了西藏。不久,他创建了西藏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

  2001年,因硕士毕业成绩优秀,诺桑被再度录取到挪威卑尔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太阳紫外线研究。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和臭氧的研究》,受到了国外专家的高度评价。他利用实地测量与卫星数据研究发现了西藏高原太阳紫外线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实地测量了海拔3000~5000米地区紫外线的分布规律,首次公布了对拉萨地面紫外线的长期监测数据。

  为了完成这项研究,诺桑曾几度到海拔高达5000米处测量紫外线强度。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灼伤了他的皮肤,在脸上形成一片片的黑斑。他却风趣地说:“我的研究成果都在这张脸上了。”

  诺桑说,现在他已经基本确定了西藏紫外线强弱分布规律,这些珍贵的第一手数据对生物学研究和健康研究都很有帮助,比如作物种植和白内障治疗等。

  像诺桑这样通过个人努力成长起来的藏族高层次人才,在西藏越来越多。

  藏医藏药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过去主要流传于寺庙,民间有“女人与狗不能接触藏医藏药”之说。但2004年,银木草和德庆白珍、明吉措姆3位女性彻底改写了历史,成为藏医史上首批藏族女硕士研究生。

  16岁那年,小学毕业的银木草被生产队长安排去跟一个和尚赤脚医生学医,开始了她学习藏医的艰难之路。那时,她没有任何藏文基础,拿着字典一个一个字地拼读,硬是背完了《四部医典》的第一部。

  从1992年考入西藏藏医学院大学部本科到2001年考入西藏藏医学院硕士班,银木草从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现在,她最大的愿望是退休后回到家乡开个藏医诊所。“我的家乡是个穷地方,我不图赚多少钱,只想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病治病。”

  如今,诺桑创办的西藏大学环境物理研究所也聚集了一批学成回国的藏族青年科学工作者。

  32岁的措加旺姆,从事高原地震研究,在拉萨地区建立了地震观测网。30岁的普多布旺,利用在国外学习和研究的海水动力循环模拟来研究高原湖泊的动力循环研究,第一次对西藏人的圣湖———纳木错湖开展科学研究。

  根据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提供的数据,近16年来,西藏高学历人才的增长速度很快。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西藏接受大学教育的有3.3万人,占总人口的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10年前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565人上升为1262人。

  从1998年开始,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学院分别开设了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美术和藏医药4个硕士研究生点,着力培养本土高层次人才。

  本报拉萨8月25日电

  作者:本报记者 甘丽华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