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雪域奇葩绽异彩(人民西藏四十年·文化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5:4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徐锦庚 郑少忠 何勇

  民族歌舞,雪域风情,文物珍宝,高僧活佛……7月中旬,为期一周的“雪域明珠·中国西藏文化周”,在香港掀起了一股“西藏热”,400桶酥油茶全被喝光。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致辞中说,中国西藏文化周“是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送给香港市民的珍贵礼物”!

  文化遗产妥善保护

  “我手中端的这碗酒,要说历史有来头:碧玉蓝天九霄中,青色玉龙震天吼。电光闪闪红光耀,丝丝细雨甘露流。用这洁净甘露精,大地人间酿美酒……”这段脍炙人口的话,出自《格萨尔王传》中著名的“酒赞”词。

  有“世界史诗之王”之誉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瑰宝。197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国家把《格萨尔》列入“六五”、“七五”、“八五”3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迄今已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已正式出版藏文本70余部,总印数300余万册,使这一长期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变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文学巨著。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译成英、日、法文出版,其规模在藏族民间文艺遗产的保护和出版史上前所未有。

  采访时每到一处,只要提起格萨尔,藏族同胞就会眉飞色舞地说起他的故事。那曲地区群艺馆有个说唱艺术组,13个成员都是《格萨尔王传》说唱传人,原先散落在农牧区。前年,那曲文化局把他们组织起来,一边整理说唱文字,一边为当地群众演唱。如今,这些说唱艺人成了当地农牧民簇拥的文艺明星。

  上世纪80年代初,西藏自治区和各地市相继成立抢救民族文化遗产领导小组,自治区成立了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辑部,国家拨专款、配专车,组织力量深入农牧区,遍访民间艺人。

  20多个春秋换来累累硕果:一批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不少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又被重新搬上舞台。截至去年,全区采访民间艺人上万人次,收集各种照片一万多张,录像资料100多盘,录音带500多盘,各种音乐、歌曲、曲艺资料一万多篇,出版《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国曲艺志·西藏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等民族文化研究专著30多部。

  群众文化遍地开花

  在拉萨采访期间,正赶上一年一度的雪顿节。雪顿节意为“酸奶宴会节”,是西藏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场面盛大的哲蚌寺展佛,精彩纷呈的藏戏汇演,使雪顿节高潮迭起。

  西藏是歌舞的海洋。穿行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在乡村城镇、农区牧场,看到不少拉场地、结帷幔、戴面具、擦粉脸的热闹场面。在那曲县古露镇采访时,正赶上身着盛装的农牧民从七里八乡聚拢来,在绿毯般的草原上扎起帐篷,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

  藏族同胞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誉。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相继成立了17个县民间艺术团、500多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和160多支藏戏演出队。他们常年活跃在农牧区,深受农牧民喜爱,不少节目在全国和自治区文艺汇演中屡屡获奖。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一年一度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此起彼伏:山南的雅砻艺术节、昌都的康巴艺术节、那曲的恰青赛马会、日喀则的珠峰艺术节、拉萨的雪顿节、阿里的象雄文化艺术节、日喀则江孜的达玛节等,都已成为全区性民族传统文化节日,催发民间艺术之花遍地开放。昌都地区芒康县、山南地区扎囊县等19个县被评为自治区“民间艺术之乡”,拉萨市尼木县塔荣镇、昌都地区昌都县嘎玛乡被评为自治区“特色艺术之乡”。

  说起民间艺术的成就,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辛高锁如数家珍:山南地区洛扎县的藏戏、歌舞和贡嘎县昌果乡的民间舞蹈,那曲地区比如县香曲乡的西嘎热巴,日喀则地区昂仁县窘唔乡的藏戏和江孜县的藏毯编织等,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特色艺术之乡”。

  文物保护功德无量

  日前刚刚拆除施工围篱的布达拉宫敞开胸怀,热情欢迎八方来客。这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政府对布达拉宫的第二次大规模维修。

  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藏族文化,1989年到1994年,中央政府拨款5500万元和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对布达拉宫首次进行重点维修。这是新中国规模最大的文物维修工程。

  199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的专家实地考察布达拉宫后,得出结论:维修工程的设计、施工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同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罗布林卡也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项目。

  2001年6月,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将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列为援藏重点项目。2002年6月,维修工程正式开工,全部投资3.3亿元均由中央财政资金安排。这项庞大的工程一直持续到今年夏天。

  在旧西藏,文物保护几乎是空白。民主改革以后,文保工作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近20年来,中央政府累计投资3亿多元,修复开放了1400多座寺庙,此外每年还投入四五百万元的文物保护日常经费。目前,西藏共有文物点2000多处、历史文化名城3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藏的文物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1997年,国家投资近亿元建起西藏博物馆,保护、收藏、展览大量珍贵的西藏文物。

  家住大昭寺附近的藏族老人巴桑,几乎天天早晨都要绕着布达拉宫转经一次。望着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他感慨地说:“中央政府花这么多钱来保护布达拉宫,功德无量呵!”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6日 第八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