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深圳25年(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5: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1984年,当时担任附城公社党委书记的汤锦森向第一次视察深圳的邓小平同志汇报:“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得人心,大家只是担心政策会变。”小平同志沉思片刻后,回答说:“变是肯定的,但只会越变越好。” 说起“25岁”的深圳,现任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汤锦森用深圳第一个“万元户村”、深圳第一条“现代老街”、深圳第一个“城中新村”,见证了深圳25年改革开放、“越变越好”的历史变迁。 深圳第一个“万元户村” 许多关于深圳的历史书上,总有这样的开场白:“深圳,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都市……”这个“小渔村”,就是现在深圳罗湖区的渔民村。 对25年前渔民村的贫穷,曾任宝安县附城公社黄贝岭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营长的汤锦森记忆犹新:村民辛苦一天,收入只有8分钱。 从1980年开始,渔民村利用特区的经济政策,组建起运输车队、船队,办起了来料加工厂。1981年,渔民村户均收入3.3万多元,成为深圳的第一个“万元户村”。 1984年1月25日,小平同志来到了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的渔民村,汤锦森成为全市陪同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干部。 汤锦森说,小平同志在村民吴柏森的“小洋楼”中看了彩电、冰箱、洗衣机,问道:“是不是家家都有?”汤锦森告诉他,渔民村里的32幢村民小楼集体统一兴建、每家一幢。小平同志高兴地说:“好,就是要共同富裕!” 按照小平同志“共同富裕”的要求,中国农村最早的股份公司在罗湖出现了。村民们用土地积累的资金转产、转业,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今天,罗湖区的集体股份公司已经有了20多亿元的净资产。 深圳第一条“现代老街” 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看到昔日的“边陲小渔村”已变成由610座18层以上的高楼大厦组成的大都市,看到深圳已初步成为区域性、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港运中心和商贸中心,高兴地要求深圳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汤锦森说,按照江泽民同志的要求,深圳人迅速找准角色、进行第二次创业,“东门老街”的变化就是“更上一层楼”的成果之一。 有300年历史的“东门老街”,是深圳历史的缩影。但随着现代深圳的崛起,狭小、杂乱的环境,却使得“东门老街”成了“低档消费”的代名词。1998年初,深圳投入3.76亿元改造东门。到1999年底,由12条步行街相连的“东门步行街”营业面积由原来3万平方米增加到23万平方米;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商业步行街、雕塑广场;笔直、整洁、宽敞的人行街道,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商厦拔地而起,公用电话亭、休息椅、柜员机等公用设施一应俱全。 改造后的新东门,没有割断“老街”的历史。石柱、古钟、青瓦、灰砖、骑楼,增加历史沧桑感,让人去追忆300年间“东门老街”走过的风风雨雨…… 汤锦森说,重新定位和二次创业,使“东门老街”由传统的“小商业”走向了现代的“大商业”,“东门老街”的特色商业将成为罗湖、成为深圳未来的主题。 深圳第一个“城中新村”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紧缺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深圳人清醒地认识到,靠以前那种“圈地建厂就有产值”的发展模式早已“此路不通”。汤锦森说,今年,深圳市委确定了“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战略,罗湖区也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建设现代服务强区、全力发展“环境经济”,使城区价值最大化,为现代服务强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推进,深圳许多姓“农”的“村”划入城市、成为“城中村”。由于管理体制与城市不相适应,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村民乱搭乱建,与现代化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改造“城中村”成为深圳实现和谐、实现城区价值最大化的重点之一,而在深圳第一个进行“城中村”改造的,就是户户“小洋楼”的渔民村。 为了说服居民,汤锦森带着行李到村里住下,与村民们回忆小平同志的嘱托、谈“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结果,改造方案得到全体村民的赞同。 汤锦森说,现在,两栋12层的时尚住宅楼、一栋18层的综合楼在渔民村拔地而起。新的渔民村采用高科技智能化小区管理,老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健身房、图书室、地下停车场等一样不缺,每户拥有600多平方米的住宅、60多平方米的商铺和地下停车位,深圳的第一个“城中新村”已成为“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缩影。 《人民日报》 (2005年08月26日 第十三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