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真话何以宝贵(热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6:05 人民网-华东新闻

  当代研究“三农”问题的人,对一个人的名字不能绕过———曾直言上书国务院领导、反映基层“三农”艰难状况的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一句“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让他成了“中国最著名的乡党委书记”,也让监利成为社会舆论关注“三农”问题的持续热点。

  最近,《瞭望东方周刊》前往监利作税费改革后的农村现状报道时,却诧异于“对李

昌平,监利官方和民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当地宣传部门主要领导找记者“谈谈话”时,一再强调要注意“李昌平不是英雄,不能像有些媒体那样把他当作英雄来看待”。但采访中,记者却深刻感受到老百姓对李昌平的感激之情。比如,尽管李昌平已去职多年,当地一位村民仍记得李帮他推手扶拖拉机的往事,在场的其他村民也亲切称呼他为“昌平书记”。

  这样的看法分歧,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逐步集中于“讲真话与英雄”的话题。人民网的“网友拍案”栏目中,有一位网友甚至用“舍得一身剐,向党讲真话”来表示对李昌平的钦佩之情。另一位网友则对此反问道:向上级领导反映真实情况,难道真要承受这样的沉重代价?

  话虽有失偏颇,但的确发人深省。李昌平并不是第一个大声疾呼“三农”问题亟待引起重视的人,他反映的情况中也并没有提出什么独到的开创性的见解———一个只不过将农村的真实状况和自己的切实思考上书中央的基层干部,就为媒体集中广泛地加以报道,当选“年度新闻人物”,甚至于几年之后对于他的个人评价,仍然能在舆论中掀起一阵波澜。这,不仅说明“三农”问题意义重大、牵动人心,同时也说明在许多地方对于堪称社会忧患的重大问题反映和传递上,真话之稀缺。

  有媒体曾报道,温家宝总理搞调研有一个特点:每次下乡不是按照地方上给他安排好的路线去考察,而是随时让车中途停下来,下到邻近的农户家中面对面交谈。为重庆农妇熊德明追讨工资,就是途中临时下车考察发现的事情。可见,即便是中央领导到农村考察,有时要了解到真实情况也不容易,而领导同志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例如,看到粮食堆积如山,表面上看似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得到了贯彻执行,实际上粮食却可能是从别处临时调来的,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真话难得,其根源值得深思。进入现代社会,鲁迅先生所言的几千年“瞒和骗”的文化意识虽然荡涤殆尽,但从根本上说,一个人人愿意听真话、愿讲真话的环境尚未根本形成。中央一再强调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但报喜不报忧,习惯于评功摆好、不愿意暴露不足,仍然是一些地方决策层的治政心态。

  讲真话、叙实情,是人的基本诉求。若干年前,一位伟人曾就提倡党内民主说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垮下来。但是,如果在一个历来大家多习惯于听颂歌、唱赞曲的地方,一两句真话虽然不至于令天垮下,但众人的目为异类,观者的窃窃私议,也足以形成不小的环境压力。所以,这才有了李昌平的挂冠而去,有了“是否英雄”的言语分歧。

  《瞭望东方周刊》的报道中说,在福田寺镇采访时,群众认为农民今天负担的减少和他有关系。他们说:“我们感谢李昌平。”也许,李昌平的确算不得是一位英雄,而只是一个基于公仆的社会责任感讲了几句真话的人。只是,对于一名负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命的党政公职人员来说,还有什么能比百姓的惦记更为宝贵的肯定吗?

  《华东新闻》 (2005年08月26日 第一版)

  作者:联响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