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当儿女们不能常回家看看……(生命精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6:28 人民网-江南时报

  当传统的子孙绕膝已成为一种不可及的奢望,当社会的竞争与压力拴住了回家探老的脚步,我们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慰籍老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儿女尽孝?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寻求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孝道?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至今仍未衰减。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

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

  记者了解到,目前“空巢”家庭在中国占到有老年人家庭的38%。如何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如何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成为当今社会的新课题。

  老人盼子女常回家家

  住南京宁海路的曹女士,在旁人的眼里,是一个非常幸福的老太太。两个儿女都在国外留学,并学有所成,定居国外,还给两个老人买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特别豪华。但是别人却不知道,在大家羡慕眼神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那就是无边的寂寞。曹女士告诉记者,她本人就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所以对孩子的要求特别的严格,两个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直至留学都是优等生,曾经让她很骄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优越感却慢慢地在消退,特别是看到人家儿女绕膝,子孙满堂的时候,她就想到远在国外的一对儿女。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出国,现在都在南京工作,陪伴着自己。有时候她还对老伴说,早知道就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了,宁可让他们没有出息。

  住在新街口明瓦廊的张先生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和老伴单独住着三室一厅。他的三个儿女离他们不远,都在南京工作。但是他们都有各自的小家庭,各自买了房子。以前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还把孩子放在老人的身边,自己也经常回来吃饭,但是现在孩子大了,他们也不经常回来了,只是周末偶尔回来看看父母。工作忙的时候,也有两三个月没有一个子女登门的时候。两个老人常常想自己的孩子,也想打电话给他们让他们回来看看。但是想到自己的孩子工作那么辛苦,还要再跑回来看自己,两个老人又不忍心了。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多买些菜放在冰箱里等着孩子回来吃,如果孩子不回来,他们就一个星期不买菜,慢慢将存下来的菜吃掉。他们说其实他们很想替自己的孩子分担一些压力,但是孩子们似乎也不愿意,也从来不向自己诉说难处。

  记者采访中获悉,像曹女士和张先生这样的空巢老人在南京很多。所谓“空巢”,用社会学家的话来解释就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

  儿女无奈回不了家

  说起如何孝顺老人,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他们的想法都无可厚非。

  在某报社工作的小刘告诉记者,她的家在苏北。自己大学毕业以后就留在南京工作了,很少回家。只有五一、十一和春节的时候才回家。不是不想家,不想父母,实在是因为现在工作压力太大。自己所在的报社是按照工作量考核的,完不成任务就拿不到钱。而且单位还实行末位淘汰制,如果是最后一名,可能就面临下岗的危险。因为是独生子女,她也知道自己的父母很寂寞,她很想尽孝,但苦无分身之术。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多给父母买点吃的,用的。等将来有条件了就把他们接过来和自己一起住。

  在某医院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是黑龙江人,大学就是在南京上的,毕业以后也留在了南京,还在这里安了家。大学的时候因为费用高他就不怎么回家,工作成家以后,因为工作压力的原因他也一直没有回家。孩子大了以后,他也更忙碌起来,回家的次数更少了。自己算算他已经有五年没有回过东北的老家了,并不是自己不想回家,而是因为回一次家所花的费用和时间太多了,有点力不从心。他说现在不仅自己没有时间,爱人也请不了假,孩子更是学习忙,寒假和暑假都在忙着补课。他曾经提议自己的父母到南京来和自己一块住,但是他们不同意。他们说习惯了东北的生活,到南京怕不适应。而且到南京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要给他添乱。自己给父母汇过去的钱,也被他们如数的退了回来。他觉得自己真的是欠父母太多了。

  一位IT行业的精英吴老板谈起自己的父母一脸的无奈,他说他在朋友圈里是出了名的大孝子,他给父母买了别墅买了车,替他们雇了保姆雇了司机,可他们还是觉得寂寞。父母说他们不需要奢侈的物质享受,只想能和自己的儿子常见面。吴老板说,他理解父母,但IT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他自己都不能左右自己的时间。在父母与事业之间,他似乎找不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养老院=社会养老?

  随着社会老龄化,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进入为人父母的行列,父母的期待与儿女的无奈将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矛盾。

  据了解,目前,中国60岁上的老年人口为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这种程度还在不断深化,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2.1%左右。而且,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量的加剧,“银发现象”背后凸现的“空巢现象”会越来越多。那么养(敬)老院是否一剂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的良药?

  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养(敬)老院。

  田老大爷今年75岁了,他无儿无女,在敬老院已经住了2年半。当记者问起他住敬老院的感受时,他向记者介绍说:“年岁大了,在家无人照看。最主要的就是一个人太孤独,在这里可以和其他老人打打牌,聊聊天,逛逛街,看看电视,无论干啥都有伴儿,也挺自在的。”说到此,他还开玩笑说:“若不是来敬老院,说不定我现在早已升天了!”

  78岁的崔大爷自老伴去世后就住进了敬老院。崔大爷几个儿女家庭条件都不错,儿女们也非常孝敬,但老人思想开明,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在家住会给忙于工作的子女们找麻烦,不如住进敬老院省事。今年春节前好几天,孝顺的儿子、媳妇就来接父亲回家过团圆年了。

  记者了解到,随着观念的转变,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住进养老院。但目前养老院的数量和境况还不能尽如人意。据南京市社会福利院莫如庆书记介绍,如今市社会福利院、市老年公寓已呈饱和状态。早在九十年代初期,南京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地区的行列。据该市老龄办的统计,1990年,南京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51.88万人,是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进入老龄化最早的城市之一。有关部门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南京从1990年至2004年15年间增加了31万老人。人口老化的程度超出了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预测。截至2004年底,该市户籍中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83万人,占全市583万户籍人口的14.24%。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经过南京市民政部门审批的社会福利机构有175家,全市共有床位10841张。这组数据摆在83万老年人面前,却是捉襟见肘了。南京市目前用于社会福利的床位缺口是6000张。

  专家认为,人口老龄化一般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但目前许多城市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实力尚不强、社会福利事业尚不配套、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之时进入的“未富先老”,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专家指出,从南京的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到2005年底,南京市区将有一半的人口年龄在40岁以上,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将有一半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10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6.48万人,比重超过15%;到2020年达到157.91万人,比重超过16%,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形势十分严峻。

  当传统的子孙绕膝已成为一种不可及的奢望,当社会的竞争与压力拴住了回家探老的脚步,我们还有什么方式可以慰籍老人,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儿女尽孝?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寻求新的社会条件下的一种新的孝道?

  记者 黄苏娟 实习生 刘叶

  《江南时报》 (2005年08月26日 第三十一版)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