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保持战略自省(纵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8:01 环球时报

  美国国务院高官最近表示,中国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加入国际机制。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这一进程已基本完成。美国当前对中国最大的担心是,一个“崛起的”中国是否会融入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

  美国人所谓“中国融入国际秩序”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是否会改变美国独大的现存国际等级秩序、强大起来的中国是否准备跟美国合作的问题。美国一方面在数量上,担心

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会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在性质上,担心中美之间形成恶性竞争乃至敌对的关系。而在利益层面,则担心中国是否会将日益强大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挑战美国的外交资源和军事能力,中国是准备接受国际机制的约束,还是利用国际机制(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东亚峰会)来排挤甚至取代美国。在价值层面,正在重新塑造的中国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是什么关系?双方是否兼容?

  美国的种种疑虑,反映出中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极为复杂,无论我们的愿望如何,中国的发展战略都会被高度关注,并引起其他大国相应的战略行动。因此,保护中国发展的战略环境十分重要,对一些基本问题,我们需要提前做出思考,保持战略自省,争取主动。

  例如,我们需要思考,GDP的发展与“权力”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一般而言,经济的发展当然会导致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权力”的扩展。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发展水平低,因此GDP的迅速增长,并不必然表现为权力的增长。中国的发展,换一个角度看又是中国的复苏。以中国的

  “体量”,GDP在世界前列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因此,哪怕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一第二,也不必然意味中国的综合实力是世界第一第二。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前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巨人,但直到近百年后的二战才真正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再如,我们需要思考中国的战略文化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区域的还是全球的?传统上,中国精英和民众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也重在粗线条的礼制关系,而非具体的“内政问题”。

  传统战略文化的内向性与区域性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是,选择一条“区域守成”的强国之路,不仅在现实意义上更为明智,而且在文化心理上也更符合中国传统。当然,这并不等于赞同闭关锁国。国家战略重心的内向性、有限性与宽广的“天下情怀”以及开阔的全球视野并不矛盾。

  最后,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否必然延续历史上大国兴衰的模式?假设未来美国相对衰落了,是否一定会被一个或者几个大国所取代?这种历史线形发展的逻辑的可疑之处在于:在未来几十年里,是否有大国有条件获得今日美国在全球具备的这种优势?国际关系中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民族国家在未来更多地将不得不采取合作的态势来实现治理?

  只有时时以这种战略自省的姿态审视中国的发展,结合高度的战略自信、自觉与自律,方能厘清崛起背景下的战略思路,并明晰地阐释给整个世界,让中国的发展更为和谐。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学者。)

  《环球时报》 (2005年08月24日 第十一版)

  作者:达巍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