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绑匪手中死里逃生(来自巴格达的报道)(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8:02 环球时报
从绑匪手中死里逃生(来自巴格达的报道)(图)
  图为2005年3月,本文作者遇劫后,在巴格达的家中接待当地商人。

  今年以来,伊拉克的绑架、暗杀、汽车炸弹和抢劫越来越猖獗。我原本一直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不会发生人身意外,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只是付之一笑。每天我开着车到处走,办理事情及采购饭店所需的日常用品。所到之处经常听到朋友们劝告“您居然敢一个人到处转,小心别遭到绑架”。对于朋友们的劝告,我从来没当回事,自认为在这里生活了这么长时间,没什么可怕的。在当地人的眼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不愿多事的民族,中国人是和平使者,当地人对中国人一直都很友好。

  可我还是出事了。今年3月5日是个星期六,我按照惯例,下午四五点钟一个人到菜市场采购饭店所需物品。由于是休息日,外面的汽车较少,交通比较顺畅,但谁也没想到危险正在前方等待着我。采购完所需物品,我准备开车离开采购地点,从支路右转弯到主路上时,一辆上世纪80年代初巴西产的轿车挡在了我的车前面。左边是卖菜的摊位,右边是马路牙子,我一时进退两难。这时,从巴西车的后面冲出了一个持枪的歹徒,人群中又有两个人迅速向我冲过来,分别从胸前和腰后拔出手枪指向了我。

  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遇到了劫匪。先到的那名劫匪用手枪指着我的头,一只手把我从驾驶员的位置往下拉,另外两名劫匪也帮着他把我往外拖,同时手枪指向四周看热闹的人群及附近卖菜的摊主,一个摊主迅速抱着女儿趴到了菜摊下面。我心想,无论如何不能跟他们走,于是大声地告诉他们:“汽车你们可以开走,身上的钱可以通通拿去。”可是他们根本不管那一套,把我从车前往车后拽,我被他们3个人拖到了车的后面,他们打开后排座的车门,把我往里塞。我拼命想从他们手中挣脱,但毫无用处,他们一个人按着我的头,另外两人一边一个架着我的胳膊,使我毫无反抗之力。他们手里都有枪,我不能攻击他们,如果把他们激怒了,这帮亡命徒肯定会向我开枪。

  但我发现,当他们把我的上半身推进汽车后排座的时候,按我头的人必须放开我,否则我就无法全身进入车内。利用这一点机会,我双手奋力向车外挣脱,如此反复3次,对方始终无法将我弄进车里,我在与他们厮打的过程中拖延着时间。这时,一个劫匪已经失去了耐心,用枪托砸我的头。远处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但没有人敢走近。这时,我看到远处有一个人从腰里拔出手枪指向了劫匪。其中一名劫匪大声喊道:“这和你们没关系,我们绑架的是外国人。”突然枪声响起,一股鲜血直灌我的眼眶,一时间什么都看不见了。

  汽车已经启动,劫匪们感到如果再拖延下去,他们肯定逃不掉,我眼前一片模糊,只记得车在走,但劫匪们并没有放弃最后一点希望,他们紧紧抓住我的胳膊和衣服,想把我拽上车,而我的下半身却仍在车外,我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死活也不能跟他们走。在车右拐上大路的时候,我用尽了全身的最后一点力气,借用汽车转弯的惯性,挣脱着滚到了车外,这时我已被汽车拖出去10多米远,上衣已经被撕碎,浑身上下都擦伤了。我倒在大路和支路的交汇处,眼睛也什么都看不到,只听到手枪和冲锋枪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其间混杂着轮胎摩擦马路的刺耳声音。

  我趴在地上动不了,这时菜店的老板和周围的摊主都跑过来,几个人立即把我送到附近一个小诊所,对头部、手上和身上的伤口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处理。他们还告诉我,这3名劫匪中至少有一人中弹,而且伤势严重,有人看到他们逃跑时那个人已经不行了,头都耷拉了下来。

  报案的时候,一家医院打来电话,说有人在这附近中弹,正在接受治疗。警察立即带我到医院指认,我坐着警车一路呼啸着来到了医院,结果一看不是绑匪,而是正好开车路过事发地点的中弹者。在回警察局的路上,警察们接到通知:在我被绑架的清真寺附近,有一名大学生中弹身亡,让他们立即处理。在警车里,我当时亲眼看见他们将尸体抬到一辆皮卡车上拉走了。从警察局出来已是晚上10点多钟,天色漆黑,下着小雨,此情此景让我备感凄凉和恐怖。

  事后,为了表示对这些帮助我逃出魔爪的人们的感谢,我叫雇员到黑市买几百发子弹分给摊主,以防匪徒报复。之后,按照当地人的风俗,我买了活羊宰杀,以庆贺大难不死,且把肉分给了帮助我的人们。现场的目击者对我说,当枪声响起的时候,看到我满脸是血,当时认为我已经中弹了,他们才敢向劫匪开枪。他们说,我竟敢和劫匪搏斗那么久,非常勇敢,还没听说哪个外国人能从劫匪手中成功逃脱,他们对我死里逃生表示祝贺。

  现在,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我仍心有余悸,从那以后再也不敢一个人单独行动了,不论办什么事都和我的雇员一起出门。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危险您为什么还在巴格达玩命?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他:这里危险和利益是共存的。我爱这个国家,这里给了我发展的空间,使我有机会接触这里的人们和文化,了解这里最新发生的一切。

  (图片由陈宪忠提供)

  《环球时报》 (2005年08月24日 第十八版)

  作者:陈宪忠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