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书评·关注]才如大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08 新京报

  □书评人

  猎那狐

  黄仁宇和史景迁的作品近年来十分畅销,培养出了许多史学“发烧友”。

  然而同为海外中国学界重量级人物的何炳棣,在国内却读者甚少。原因很简单:早已蜚声国际近半个世纪的何先生并不擅长上述两位史家的“春秋笔法”。何炳棣的著作是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写成,其传播范围主要在专业圈内;此外,何著涉及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很多,翻译难度较大。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念早已为普通读者所熟悉,然而他的作品文学色彩较浓,常常越出史家的身份,做一些诗意的发挥,在学术圈内历来毁誉参半。史景迁的作品精于细部描写,以小见大,但也追求趣味性,常常以畅销书的面目出现。真正经得起方家考验的“大历史”史家,非何炳棣莫属。比他小一辈的学人余英时赞他“才如大海”,狂傲的李敖更是对何先生十分恭敬。《李敖书启集》里有这样一段给何炳棣的信:“今早起来,读尊作‘华北原始土地耕作方式:科学、训诂互证示例’,读后赞叹,深觉体大思精,此乃真正‘大历史’,余英时、许倬云、黄仁宇之流鬼画符耳,纵张光直、李惠林、Keightley、Pearson等‘游耕制’者之‘大历史’,在尊作面前,亦灰头土脸矣,佩服之至!佩服之至1广西师大出版社新近推出的《读史阅世六十年》是何炳棣2003年写就的自传,去年已有香港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此书无疑是读者了解何炳棣学术生涯的最佳读物。

  与军人出身、大器晚成的黄仁宇不同,何炳棣从小就接受了最严格的学术训练。他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第六届中美“庚款”的公费生,8年后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學鄂宛分校任教。

  何炳棣和一般的海外中国学家不同,他跳出“汉学”这个狭窄的框架,广泛借鉴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又能吸纳西方史学的种种长处。他的论文经常发表于欧美第一流的社会科学刊物,其影响已超越中国史的范畴。

  何先生的西方史学功底之深,令西方教授也颇为称道。《读史阅世六十年》详述了他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全过程。此章节一万多字,写得惊心动魄,让人如临其境。31岁的何炳棣在6名教授的轮番轰炸之后顺利过关,华伦恩(JohnH. Wuorinen)教授在下楼之前问:“何时何地你对欧洲外交史取得那么多知识?”何炳棣答道:“1936年到1937年在北平清华大学,是课外自修的。”《读史阅世六十年》和普通的回忆录不同,何炳棣在书中没有谈太多的私人琐事,就连自己的婚恋、子女的成长等等也只是一笔带过。

  受到邓小平单独接见这样的事件也没有详细追述。他把绝大部分的笔墨用来回忆治学之路,以及多位学界名人。

  其中部分章节叙述之详细,经年旧事,仿佛如昨。让人不能不叹服史学家超强的记忆力和独特眼光。

  读罢此书,最深刻的印象是何先生极强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他充满激情地回忆了西南联大的师友,特别强调联大当时在各学科均有世界一流人才。他援引联大同学、数学家林家翘的话说:“要紧的是不管哪一行,千万不要作第二等的题目。”他的著作遍及中国史的各个阶段,这在专业细划的今天是极难做到的,而其中的人口、农业、税收、社会阶层间流动、文明起源、先秦思想等等问题,无不是重大课题。《东方的摇篮》一书更是考证大陆文明起源,引起广泛的论争。

  《读史阅世六十年》语言平实,却有一种世界一流史学家的“霸气”,让人很难相信作者已经是88岁的老人。如果说黄仁宇、史景迁、孔飞力等史家属于大众青睐的“偶像派”,那么何炳棣就是地地道道的“实力派”。

  黄仁宇曾在一篇散文中提到,1965年他与哈佛的杨联陞、普林斯顿的刘子健同在何炳棣家中晚餐,想念祖国和母亲,“饭后何唱《霸王别姬》,刘唱《四郎探母》,都是慷慨悲歌”。然而这个小小的细节,也透露了何炳棣不凡的气质。他的学术成就已为中国学人赢得世界性的声誉。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