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大物博”教给我们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28 南方都市报

  来信/来论

  在描绘伟大祖国时,我们习惯于骄傲地使用“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样的字眼。中小学教科书上一直是这么写的,老师一直是这么教的,考卷上也一直是这么填的。最近,在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却提出建议:将“地大物博”请出中小学课本,代之以“地大物不博”(8月25日新华社电)。

  政协委员的这一建议,马上获得了大家的支持,这说明大家其实早已经对“地大物博”式的虚荣感到了厌倦:“地大物博”除了让我们的嘴皮子偶尔获得快感,并未让我们得到多少实惠。在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的年代,想办法弄出点口号来激发全民热情,那不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进步的需要——正如“人穷志不短”不仅是自我安慰的需要,也是爬起来往前走的需要。“解救全世界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被压迫人民”算是一种,“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亦是如此。这种口号式的民族自尊,对于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当然具有价值,可是随着社会的前进,价值变得越来越小,直至今天只给我们剩下了:自欺欺人。

  尤为重要的是,“地大物博”作为一种财富观,已经渗透到民族肌体里,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创造力和增长力。哲人说,那些土地肥沃国家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勤奋和执着。趴在“地大物博”的大蛋糕上暴殄天物,容易让人沉迷于短暂繁荣的迷梦中不思进取,但是吃老本终究是吃不长久的,“啃本主义”最终将葬送一个民族的前途——16、17世纪的西班牙就是一个经典案例。

  舒圣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