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油画]当中国油画成为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9:32 新京报

  □本报书评人 驳疑思

  

[油画]当中国油画成为历史

  《中国油画史》刘淳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年7月版 定价:180.00元

  从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进京向明神宗进呈圣父圣母画像算起,油画这一舶来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已有400余年。从上世纪初至今,西画东渐,本土画家创造了百年中国油画史。这100年间,中国油画发展之迅速,风格之多样,成果之丰硕,不但远超其他外来艺术门类,甚至比已“穷途末路”的中国画更有活力。但可悲的是,油画艺术既没能成为中国大众的普遍审美对象,也没能在艺术史界留下全面系统的著述,似乎始终处在局部自娱自乐、整体被忽视的状态。由此而言,刘淳的《中国油画史》最大的意义在于,让被忽视的中国油画成为历史。

  第一次看到刘淳的《中国油画史》,惊叹真的有人、也终于有人填补了中国艺术史这一空白。有些讽刺意义的是,这一空白没有被那些高高在上、远离绘画的艺术史学者充实,而是由油画专业出身的刘淳写下了坚实的一笔。虽然这部《中国油画史》在那些专家眼里史料尚不充分,方法论有些幼稚,缺少有价值的史观,甚至间杂有很多作者的感情因素和个人评判,但所有这些缺点在“第一部”的名头下都瑕不掩瑜。因为它作为首部中国油画通史性著作,为以后的研究梳理了线索,奠定了基矗

  刘淳始终认为“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视觉方式来认识和表达中国的历史”,所以这部40万字辅以800幅作品的《中国油画史》以社会学方法论为纲、画家个案评述为点的方式构成“通史”———全面系统通俗的油画发展史。全书将油画“西画东渐”的过程纳入整个中国社会阶段性变化之中,让油画风格流派的演变从属于社会环境的转换。尽管这一方法有悖于“艺术自律性”原则,尽管现今艺术史风行的“图像学”研究在书中被艺术家与作品背后的故事所取代,尽管作者对于油画史上重要的画家画作缺乏有创建性的观点,尽管为了尽可能多地收入画家,而让每个画家特色不够鲜明,这本油画史仍然有它独特的贡献———把在中国始终处于精英阶层审美对象的油画史,用“看图说画”的手法写得通俗易懂,为愿意接近和了解这门艺术的普通大众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以改变油画一直被大众忽视的状态。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油画史》通俗便失去了学术意义。书中收录的800余幅作品图录中有很多是弥足珍贵、难得一见的;收入的数百名油画家更有像朱沅芷等被重新定义的一批“被遗忘的人们”;最令人兴奋的是,全书把最大的手笔放在了1990—2000年这一章。这一章涉及的内容可以说一直散见于不少评论家的著述之中,却从未有人将其列入整个油画史的范围进行考察。刘淳形容这是“最个性化、最百花齐放的10年”,中国油画经过徐悲鸿时代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建、“文革”时期的狂乱、80年代的激情,一切都积淀在这10年迸发,使油画成为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符号。

  就在刘淳致力于为中国油画树碑立传的这5年里,中国油画再次陷入尴尬境地:一方面影像、装置、行为等前卫艺术类型,以轰动效应和更为直接刺激的体验方式,冲击着油画固有的审美模式与试验精神;另一方面油画便于收藏的特质,使不少成功油画家在金钱诱惑下,丧失了个性和创造性,成为被画商、画廊包养的“复制机器”。中国油画开始缺少生机,故步自封,渐渐在喧嚣的前卫艺术对比下,被艺术史界遗忘。

  《中国油画史》在2005年出版,多少有些令人心酸的意味,因为中国油画已经有了英雄迟暮的感觉。刘淳依旧在书的结语中“期待中国油画更加灿烂的未来”,我们却似乎嗅到了100年的艺术生命日趋枯萎的味道……真不希望第一部《中国油画史》成为最后一部“油画史”,也不希望中国油画仅仅停步在这本“油画史”里,成为供人瞻仰的“历史”。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