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录像能看出一沓钞票多少张?(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0:21 大洋网-广州日报
看录像能看出一沓钞票多少张?(图)
  从模糊不清的录像中根据钞票厚度辨认有多少钱,二审认为鉴定不科学。

  本报珠海讯

  (记者王锋摄影报道)仅仅凭借模糊不清的录像资料,就能断定厚厚一沓钞票究竟是多少钱,这是省内某司法鉴定中心所做的司法鉴定。一审法院据此判决储户退款1万元给银行,但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审时,认定该司法鉴定不够科学,首次决定不予采信,因此储户不必退款。

  事件银行少了1万元

  2004年8月24日,珠海市民朱先生到珠海某银行存款,“当时,我们将6沓钱交给银行,其中4沓都是100元面额的钞票,还有两沓是50元面额,总共合计5万元。”

  朱先生告诉记者,“银行对于我们提出的5万元,并没有异议,盖了审核章,并在存折上留下了5万元记录。”

  当天晚上,该家银行的经办员林小姐复核业务,意外地发现少了1万元现金,她通过核查业务凭证,并观看现场监控录像,最后认为,是朱先生的那笔业务出了差错。

  于是,银行联系到朱先生,表示当天朱先生只存了4万元,并非5万元,“根据录像,我们认为,朱先生一共存了5沓钱,其中3沓是100元面额的,两沓是50元面额的,总金额合计实际上是4万元!”

  银行方面断定,朱先生存在不当得利,要求他退还1万元。朱先生则表示,银行根本是无理取闹,“当时他们已经认定是5万元,怎么又说4万元呢?”

  于是,银行将朱先生告上法庭,2005年3月,珠海香洲区法院开庭一审审理了该案。

  鉴定钞票厚度不够5万

  庭审过程中,银行和储户朱先生对存款金额究竟是6沓还是5沓,是5万还是4万争论不休。由于存款录像资料十分模糊,根据肉眼根本无法认定一沓钞票究竟有多少,甚至连多少沓都看不出来。

  一审香洲区人民法院就根据银行的申请,依法委托广东省某司法鉴定中心,对上述存款录像中存款现金的捆数、面额及总金额进行司法鉴定。

  鉴定过程中,根据司法鉴定中心的要求,法院分别制作了现金4万元和5万元的模拟录像样本,并将两份样本与存款录像资料一起,提交到物证司法鉴定中心。

  很快,接受委托的司法鉴定中心,就作出司法鉴定,结论是存款录像资料中,有两捆50元面额的现金,现金总额不超过4万元,不可能是5万元。司法鉴定中心给出了鉴定理由,“我们丈量了录像中人民币影像的厚度,根据厚度,再制作模型加以客观比较,录像中的该沓钞票肯定没有5万元!”

  2005年3月,香洲区人民法院作出判决,对物证司法鉴定中心的鉴定结论予以确认,即被告在存款时递给原告经办人员的现金总额不超过4万元,不可能是5万元。所以法院据此认定:被告朱先生应返还银行不当得利1万元。

  二审量钞票厚度不科学

  一审法院判决后,朱先生表示不服,“仅仅根据录像中模糊不清的钞票的厚度,就断定一沓钞票究竟有多少,这是欠缺科学的,要知道,新钞票、旧钞票厚度肯定不一样;钞票放置的角度不同,在录像中看起来也肯定厚度不一样!”

  于是,朱先生提了上诉。他认为,“原告所提交的证据证明力不足,银行短款1万元,不能排除有其他储户出错的可能。难道银行靠‘想当然’就能认定事实吗!”

  近日,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该案。法院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朱先生当日存入的究竟是5万元还是4万元。银行主张朱先生实际交存的是4万元,其依据是存款时的录像资料。

  “该录像带虽经由省某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但是,该鉴定中心采用的是量现金厚度的方法,从而做出现金总额不超过4万元的结论,有欠科学严谨。”

  最终,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采纳了朱先生上诉理由,对司法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不予认定。现有证据不足以证实朱先生实际交存的是4万元,银行应承担举证不力的后果,因此其主张朱先生返还不当得利1万元,该院不予支持。

  律师看法

  司法鉴定应更加科学严谨

  珠海集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泾亮:该案意义重大,法院对司法鉴定结论,过去一般都会采纳,该起案件中,法院首次不予采纳司法鉴定,反映出判案更加独立、科学、公正。

  司法鉴定对法院判案至关重要。应该说,大多数司法鉴定单位所做的司法鉴定都具备科学性、严谨性,但司法鉴定并非万能,也并非每一单案件的司法鉴定都不存在争议,事实上,一些司法鉴定存在争议相当大,甚至对同一个案件,不同司法鉴定单位,所做的鉴定结论会完全相反。在我接触到的案件中,对一个刑事被告人究竟有没有精神病,两个司法鉴定单位所做的鉴定结论就出现过截然相反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法院发挥独立性,科学公正地加以判断。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将于10月1日起实施,可以预见,司法鉴定将比过去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来源:广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