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独立人格才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1:48 新京报

  专访旅法女作家边芹

  边芹旅法女作家,主要译著包括《直布罗陀水手》和《广岛之恋》等(收入春风文艺出版社版《杜拉斯文集》)。

  

“坚持独立人格才是关键”

  《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边芹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

  定价:32.00元

  记者:读《一面沿途漫步的镜子》中的文字,我容易把你和《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夫妇对比,如果把你的作品冠以“人文随笔”或“历史文化散文”的称谓,你同意吗?

  边芹:我不介意你给我的文字什么称谓,我想最终它们还是文学范畴的。林达的东西属于随笔外壳下的政治,你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在某一历史时期同意,在另一历史时期不同意。

  记者:你在序言中感慨“人的演变常常是徒劳无功的”,这种告别进化论崇拜的“保守”和人到中年后的心态有关系吗?“三十岁前不是激进派没出息,三十岁后还是激进派,照样没有出息”,几乎成为我们理解所谓“保守”和“平和”的陈词滥调,你也这样认为吗?

  边芹:我个人认为这恐怕来自我对历史的观察,不是五十年或一百年的历史,而是更长。

  但年龄有没有起作用,则是一个问题: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永远达不成一致的意见。何况不激进并不意味着保守,保守也不意味着不激进。如果你曾试着改变一个人,你便明白我说的“徒劳无功”是指什么。

  记者:五年前你在《人民日报》的专栏《人情之别》中谈道:“总的来说,生活在中国,人情太累。生活在法国,总有一种孤零零的感觉。”五年后是不是有更新更深的体会?

  边芹:《人情之别》写得很早,属于浮光掠影的观察,不值一提,但的确可以作为思考东西文化之别的一个切入点。文化来自哪里?来自我们的天性。中国人是多愁善感的,喜欢被人感动,也喜欢感动别人,这是我们文化的根脉,很难斩断,除非全民换血,或与另一人种杂交。

  记者:你在书中说过,“那时候,欧洲人想骂政府或骂教会,有什么不便或不敢说的话,便借中国人来说。可见‘借刀杀人’每个民族都在行。伏尔泰是借此路走得最远的。比如他对天主教不满,便搬出中国人来反。”这种文化平视的自信是因为身临其境和对历史的整体观照所致吗?

  边芹:我只是很遗憾地发现没有神话,既然没有神话,失去分寸地坚信,就使你相信的东西变成了宗教,这是危险的。

  中国人习惯于不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好幻想。如果我提前打碎了很多人的梦,只是我没有把握好时机。是梦,迟早都要破碎。文化有雅俗,有进化的早与晚,但没有优劣,因为人说到底是同一种动物。

  记者:“浪漫”几乎是国人提到巴黎和法国的第一印象,你觉得巴黎有哪些“浪漫”之外的特质?

  边芹:每一种文化传统都大致能提供一两个这类概括性的名词,既然是概括性的名词,就很难是全面的。但旅游文化需要这种“明信片”。关于巴黎的气质,我在书中《寻找海明威》和《诗人的梦想》两文中,试图摆脱“明信片”效果解释一番,但不知做到了多少。

  记者:在巴黎,文化和艺术是不是比别的国家和城市更密切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了解原汁原味儿的巴黎有哪些可靠的途径,比如咖啡馆或者其他?

  边芹:我只能把我看到的一面告诉你。法国人并不孜孜以求地把最好的东西拿给你看,因为他不需要你的承认;而是把他认为应该拿给你看的东西拿过来,来影响你。归根到底,他要的是你的市常理解西方人,有一个词不可忽略,那就是“征服”,西方人只认这两个字。中国人则喜欢送“礼”,在很多事上其实都是这种操作方式。中国人现在看世界(主要是看西方)都戴着玫瑰色放大镜,所以法国的过气人物全都想往东方跑,以重拾往日的辉煌。中法文化年,我们是把最好的拿去,法国人可不是这样,他们是把想给你看的东西拿来。

  “送去更好的,你们欣赏得了吗?”法国人连向中国输出香水,都强调先要教育中国人学会欣赏香水。这是他们内心不说出的话,但做起来都以这个为标准。

  至于哪一种输出方式更有生命力,目前还很难判断,文化演变得自于一盘菜还是一场音乐会,还真难说。最后是善打小算盘的赢,还是不打算盘的赢,也很难说。只能走着看。

  记者:书中的《寻找海明威》提出,“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分手后的结果”的问题,还想像“海明威时代,也就是20年代初,这里每天早上都有牧羊人赶着羊群经过。住在拥挤的小楼里的房客,会拿着杯子下楼,拉住一头羊挤上一杯奶,再放几个生丁在牧羊人的手里。这是海明威每天早上打开74号四楼的窗户即可看到的景象。”这种引人入胜的“合理想像”是为了配合“发思古之幽情”的吗?行走就真的如此有效地提升了作家的思考层面吗,还是这些耐人寻味的话题更多是你阅读的结果?

  边芹:请允许我首先强调,这并非“合理想像”,而是确有其事,海明威自己回忆过。在这系列文章中,我不允许自己为“发思古之幽情”而“合理想像”。这毕竟不是小说创作,除了我的议论,纪实部分均有出处。行走可能能让我们丢掉一些框框和偏见,但提升不了思考层面。看,不等于看见。阅读的确是逃避自身烦恼的一个办法。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因此而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坚持独立人格才是关键,但难于上青天,因为这意味着巨大牺牲。

  记者:你说“在产生情感那一刻真诚与否,文字是掩饰不住的,在其前或在其后则是另外一回事。”我读你的文字,往往感觉有人到中年的彻悟或者说准彻悟,或者一点点的哀伤或者将要看破红尘的豁达和不屑,是这样吗?

  边芹:我用帕斯卡尔在他的《思想录》里说过的一句话回答你:“我会让那些我使之产生欲望的人上当的。”

  特约记者/燕舞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