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大物博”不必退出教科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3:24 信息时报

  康劲经济研究员

  “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如是说。

  猛一看,这位委员的建议似乎很有道理———中国现在资源非常紧缺,总量并不丰富

,人均资源拥有量就更少得可怜。从娃娃抓起,灌输一种资源匮乏的紧迫感,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而不是盲目去培育“地大物博”的虚荣心。但是,仔细一想又感觉不妥,支持其观点的核心逻辑无非是“XX要从娃娃抓起”的逆向思维,表面上看,似乎可以一下子抓住“根本”(从小开始),但是,深究起来这只能是毫无意义的无稽之谈。

  首先,从资源总量上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地大物博”。至于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落后,也不能否定中国的“物博”,只能反映中国的人口太多。我们不是资源的穷国,而是人均资源的穷国,这个概念不能模糊。

  其次,至于为什么人均占有量太低,这正是需要反思的地方。但是,这种“地大物不博”的反思有没有必要从娃娃抓起,可以进行探讨。老实说,目前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国家的管理层、政府的决策者都没有反思清楚,仅就一个汽车排气量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冲突就始终难以解决,让这种不成熟的反思直接进入中小学教材,让成人社会都有争论的问题强迫学生接受,只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混乱,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情绪。

  再次,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认识到反思,从思考到再认识的过程,超越这个过程,试图违背教育的规律,这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简单套用“XX要从娃娃抓起”的模式,说说足球抓抓体育似乎还可以,把这种思维随意套用、滥用,只能哗众取宠,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当然,在中小学中开展资源匮乏的危机教育,也是有必要的,为此,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和研讨、调查,但是,教学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从身边的事情入手,树立节约型的人生观,这才是正途。(来源:信息时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