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市场冷对家电噪音新禁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4:17 金豹网-锦州晚报

  生活中,许多市民应该受到过这样的困扰:洗衣机声音就像拖拉机、冰箱噪音半夜能将人惊醒、空调制冷时的嗡嗡声使人难以入眠。从8月1日起,到商场去买家电的消费者就得留个心眼了,除了选外观、选款式,还得听听它的声音,看是不是噪音超标?继今年年初的“能效比”通令之后,又一项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限值》已经正式实施,有6类产品被列入首批控制噪声产品名单,包括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微波炉、抽油烟机和电风扇。新规定实施十几天后,记者走访时发现,这项新禁令并非“一呼百应”,加注

噪音值的家电难觅踪影。

  商家玩“静音”概念 噪音数值仍未见标注

  按照《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限值》规定:洗衣机的洗涤噪声最高限值为62分贝、脱水噪声限值为72分贝;容积在250升以下的冰箱,噪声限值为45分贝至47分贝;250升以上的限值为48分贝至55分贝。按制冷功率大小,空调噪声限值在40分贝至68分贝;微波炉限值为68分贝。从该标准实施之日起,这6种家电在销售时,必须将噪声值标注在产品的铭牌或说明书上,并且必须达到各自的噪声“及格线”,否则不得上市销售,实测值与明示值只允许相差3分贝。

  周二,记者在走访我市各大家电卖场时发现,部分家电产品没有标注噪音值,大多数厂商仍然靠炒作各种“静音”概念推销产品,把“静音”概念当成家电噪音大小的标准,向消费者强调产品的各种静音技术,消费者只能接受销售人员的引导,自己则无法做出判断。在一家家电商场的空调销售区,该品牌的销售人员介绍,空调是超静音的,几乎没有什么噪音。当记者提起该款空调的噪音值究竟是多少时,销售人员摇头表示不知道。

  据翔宇电器的姜经理介绍,炒作“静音”概念是近年来空调、洗衣机等厂家用来抢占市场份额的一种手法,虽然静音的标准究竟是多少,恐怕没有哪个厂家能够说清楚,但家电产品与10年前相比,在制造工艺上确实有所提高,噪音值总体上也就降低了。如市场上销售的冰箱产品,散热器采用内藏式设计,制冷剂在管路内流动的声音也小了,压缩机采用高效能的,250升以下的噪音大多在52分贝以下,250升以上的噪音值低于55分贝。一般来说,购买电冰箱的消费者首先注重的是节能问题,其次就是噪音,所以具有节能和静音功效的冰箱价格要比普通冰箱贵20%。空调产品产生的噪音主要来自室外机,市场上销售的挂机和柜机噪音值大概在50分贝左右,空调噪音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压缩机功率和噪音的大小,采用低噪音压缩机的空调要比普通压缩机的空调高出400多元。从静音空调销售的数量来看,消费者还是非常认可的,如在上个月卖出的空调来看,静音空调要占80%。至于洗衣机、微波炉、抽油烟机、电风扇的噪音,只要能“忍受”就行,功能如何似乎更被消费者所关注。

  虽然,市场竞争已使主流家电产品走上“静音”之道,但仍有部分老款、低端产品存在噪音隐患。记者走访部分家电卖场,发现大部分的家电都没有加注噪声值,产品说明书上也找不到噪声分贝的标注。当记者问到这些销售人员是否了解这一规定时,大多数人都表示“不清楚”。虽然也有一部分销售国内知名品牌家电的销售人员了解这一出台的规定,但是在他们的产品上同样没有标注噪音值。

  对于没有加注的噪音值,一些家电商家这样解释,目前正是销售淡季,商场的大部分产品都是8月1日之前出产的,所以产品说明书上都没有标注噪声值。还有厂家销售人员表示,由于噪声限值标准刚开始执行,一些老产品还来不及更换标签,有关厂家已经在行动,相信,一年之内的过渡期后,所有家电商品将加注噪音值。

  消费者噪音意识淡薄

  记者也走访了一些消费者,他们对国家出台这一规定都感到很高兴。一位姓余的女士告诉记者,虽然她对新规的内容不太清楚,但她非常高兴国家出台了这样的规定。因为一般商场并没有测音仪器,所以,购买的家电噪音值究竟是多少,根本无从判断。而市民郝先生告诉记者说,他正想新买一台空调,从报纸上看到这条新禁令后,这两天过来看看,是否可以买到一台符合国家标准的“无噪音”空调。

  但更多的消费者表示,相对于价格、品牌和品质而言,对噪音的关注度会少一些,并认为噪音不像煤气、屏幕辐射等可能存在更大的危害性。

  如何选购低噪音家电

  那么如何选择低噪音的家电呢?在空调的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注了室内和室外噪音值的大小分别是多少,而电冰箱的噪音值一般标注在铭牌上,把标注的噪音值与新规定的标准进行对照就可以了。另外,节能的电冰箱噪音都比较小;洗衣机一般没有噪音值的标注,可以采取试机的方式,在商场里,消费者离洗衣机1米远,如果洗衣机空转的声音听不到,就说明注水洗涤后产生的噪音并不会太大;抽油烟机也可以采用现场试听的办法,如果风声不是很大,就说明它的噪音值过关。

  作者:文/记者李晓林

  (来源:锦州晚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