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的见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20:07 淄博新闻网

  马运昌不经意间,在一位退休矿工的家里,我看到了一张47年前在淄博光正公司的前身――淄博矿务局石谷煤矿井口旁边拍摄的老照片。由于年代很长,照片发出了淡淡的黄色。六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头带矿灯,身穿工作服,以高高的矿井架作为背景合影留念。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们精神饱满,体格健壮,年龄都在二三十岁,有的矿工上衣口袋里还别着折叠的木尺,这可能是他们下井前的留影。爱好摄影的我被这张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照片惊呆了。我看到过许多照片,自己也为石谷煤矿和现在的光正公司拍摄过许多照片。然而,作为

解放后石谷煤矿恢复生产的见证,我见到的这还是最早的照片。在我同老照片的主人―79岁的退休老矿工张维东的交谈中,打开了那段尘封的记忆,从他的叙述中我仿佛听到了前辈们伴随着共和国奋进的脚步声。石谷煤矿始建于1921年,当时称淄川煤矿第四竖坑,后称大昆仑一坑或兴亚一坑,为日帝所建,曾几度开停。至1943年2月,因种种原因被迫停止生产。解放后,石谷矿井回到了人民的怀抱。1958年3月淄博矿务局组建石谷矿区,照片的主人,当时年仅32岁的张维东和他的工友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开赴石谷矿区,成为解放后石谷煤矿的第一支建设大军。据张维东老人回忆:1959年初,张维东在石谷矿区的北井掘砌队工作,任工长职务。由于解放前日方在矿区把作为主提升的北井开凿到180米就停止开拓,恢复建设后,必须继续延深北井立井,与南井形成通风系统。他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北井的延深工作。当时的生产条件非常艰苦,由于刚刚排完矿井内的积水,井筒内淋水就像瓢泼一样,沿一百多米的井壁飞流直下,打在身上浑身发麻。在过去放炮打眼是干式打眼,虽然淋水如注,打眼时却机声轰鸣,尘雾弥漫,大家只好用手势进行语言交流,现场条件极其艰苦。为了保证打眼放炮正常进行,防止积水影响爆破,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精确的测量,从北井底部用钻机开凿直径约150毫米的钻孔与井下旧巷道贯通,将井筒内的积水从钻孔内排放掉。由于当时的生产条件和机械化程度的限制,在打眼放炮后,完全靠人力将矸石装入一个约大半人高的罐内,由绞车提升到地面。井筒内淋水太大,没有地方歇息,他们每天分四个班次,每班工作六个小时,工作人员上下井也是钻入罐内,像提矸石一样提升到地面。上井后,浑身上下就像是泥人一般。由此可见当时的工作环境异常的恶劣。但是,他们硬是凭着满腔的工作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壮志,在四个班次之间开展了劳动竞赛,每班开凿0.7至0.8米深。在这一期间,他们还创造发明了“365米无壁座砌井法”,张维东代表石谷煤矿在山东省召开的工交系统取经送宝经验交流会煤炭系统分组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在交谈中,老人家讲到这里,仍然掩饰不住自豪和骄傲。为了纪念这段艰苦但却难以忘怀的岁月,他们在井筒施工即将完成的时候,请人在下井前以井架为背景,为大家拍了这张照片留做纪念。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刹那,他们风华正茂的青春身影也凝固在了历史的瞬间。张维东和他的工友们虽然没有干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们却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建成了一座矿山,他们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留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由他们开凿的矿井已经为国家生产煤炭一千二百多万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目前,原石谷煤矿已经改制为淄博光正实业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除生产煤炭之外,化工、光电子等产品也已经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他们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大潮中阔步前进。褪色的照片抹不去永恒的记忆,历史的年轮留下了前辈们奋进的足迹。淡黄的照片已经成为石谷矿区历史的见证。看到先辈们以建设矿山为荣的身影,一股暖流在我胸腔激荡,奋进的号角在我脑海深处再次吹响。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